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啥?详细…………

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点击详细]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孟春立 春(2月3——5日)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雨 水(2月18——20日)
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大地回春 一年农事活动开始
24节气:“立春”养生篇
降水量逐渐增多乍暖还寒要慎防感冒
⊙ 24节气:“雨水”养生篇

仲春惊  蛰(3月5——7日)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春  分(3月20——21日)
太阳到达黄经0度
⊙ 冬春交替时期 气温变化大
⊙ 24节气:“惊蛰”养生篇
⊙ 此后昼长夜短 气温渐高
⊙ 24节气:“春分”养生篇

季春清  明(4月4——6日)
太阳到达黄经15度
谷  雨(4月19——21日)
太阳到达黄经30度
⊙ 农村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
⊙ 24节气:“清明”养生篇
⊙ 雨量明显增多 五谷得以生长
⊙ 24节气:“谷雨”养生篇

孟夏立  夏(5月5——7日)
太阳到达黄经45度小  满(5月20——22日)
太阳到达黄径60度
⊙夏季开始 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24节气:“立夏”养生篇

⊙收获的前奏 夏忙序幕拉开
⊙24节气:“小满”养生篇仲夏芒  种(6月5——7日)
太阳到达黄径75度夏  至(6月21日——22日)
太阳到达黄经90度
⊙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
⊙24节气:“芒种”养生篇

⊙我国民间有吃面食等习俗
⊙24节气:“夏至”养生篇

季夏小  暑(7月6——8日)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大  暑(7月22——24日)
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盛夏开始 南方应抗旱北方须防涝
⊙24节气:“小暑”养生篇

⊙一年最热时期 农作物生长最快
⊙24节气:“大暑”养生篇

孟秋立  秋(8月7——9日)
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处  暑(8月22——24日)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作物均以成熟 春华秋实的季节
⊙24节气:“立秋”养生篇

⊙暑气逐渐消退 炎热暑天将结束
⊙24节气:“处暑”养生篇仲秋白  露(9月7——9日)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秋  分(9月22——24日)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昼夜温差加大
⊙24节气:“白露”养生篇

⊙“三秋”大忙要趁早
⊙24节气:“秋分”养生篇季秋寒  露(10月8——9日)
太阳到达黄经195度霜  降(10月23——24日)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
⊙秋熟作物将先后成熟登场
⊙24节气:“寒露”养生篇
⊙24节气:“霜降”养生篇孟冬 立  冬(11月7——8日)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小  雪(11月22——23日)
太阳到达黄经240度⊙要注意防冻防寒防火
⊙24节气:“立冬”养生篇

⊙24节气:“小雪”养生篇
仲冬 大  雪(12月6——8日)
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冬  至(12月21——23日)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
⊙24节气:“大雪”养生篇

⊙24节气:“冬至”养生篇
季冬 小  寒(1月5——7日)
太阳到达黄经285度大  寒(1月20——21日)
太阳到达黄经300度
⊙24节气:“小寒”养生篇

⊙24节气:“大寒”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农事发展来的,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且农业又是生产粮食的产业。每个月两个节气,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人总结了一首诗,可以帮助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2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3个回答  2015-10-13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第4个回答  2013-11-22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小雨白露霜降清明小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