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险家的故事 短点哈

快点 一千字左右 好的可以追加悬赏

最好是现代探险家

中国现代探险家---邓廷良

他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横断山民族走廊”等领域的权威。30多年来,他策划了西南丝绸之路探险、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活动……他用坚实的双脚书写出中国探险家的坚毅形象。
  他说,希望自己留在西部的每一个脚印,都能长出碧绿的小树。
  他身材魁梧,“西藏红”的脸上始终挂着友善的笑容。他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桀骜的头发直竖向天,一边说话还一边咬着烟蒂,哈哈大笑时,脚“不自觉”地伸到了桌上。
  这些举止似乎有些不符合邓廷良的头衔: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著名历史学、人文学家,中科院研究员。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邓廷良每年都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他曾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多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
  “牦牛有什么不好呢,没有坏毛病,就是任性一点嘛”,一辈子坚持从事人文、科学探险的邓廷良对记者说。
  登山往往是高寒高热地带,邓廷良大都是独自探险。最孤独的时候,就自己跟自己讲故事
  邓廷良1943年生于重庆。现在从事的研究,完全充满了偶然。
  11岁那年,他去松潘哥哥处玩耍,那里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茂密的原始森林,勾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以后,和猎户一起去打猎,踏访民俗,成了邓廷良最乐意做的事情。再后来,他做了乡村教师、中科院工作人员。
  还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当老师时,邓廷良就一直渴望有机会去探寻西南横断山区的秘密。刚过“不惑”之年时,他便作出一个“任性”的决定: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为此,他卖掉了自己在重庆市区的一套24平方米小屋,再搭上多年的积蓄……
  “这次沿西南丝绸之路考察人文地理的探索之旅,是真正的科学考察体验。”一天60公里,有时还要停下来访问民俗风情,2000多公里长的西南丝绸之路,他竟然走了2年。很多时候,唯一陪伴他的就只有水壶的咣当声,“最孤独时,真想大声痛哭,有时候,实在受不了,就自己跟自己讲故事。”
  他有牦牛的倔脾气,不相信古书所说6月冷天气,只穿两件衣服去考察,结果冻了个半死
  辛苦归辛苦,一路下来,邓廷良获得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考察经历写成了《西南丝绸之路考察札记》、《西南丝路》、《丝路文化》等多部著作。
  “这些都是严谨的,不是任性写来的”,邓廷良依然嚼着烟蒂。有一天,他从米亚罗山上下来,到一藏族人家“讨饭吃”,他却惊奇地发现住户家墙上有一个牦牛头,很感兴趣。后来他发表文章,指出并不只是当地民族属于“牦牛部落“,还有其他民族。为亲自弄懂这个“其他民族”,以后10年间,邓廷良奔赴西藏、云南等地考察,他说:“我发现纳西族也是以牦牛为图腾的。”
  有时候,“邓牦牛”的倔脾气发作后还想挑古人的毛病。海拔3300米的大相岭,古书上记载夏天下雪,冷彻心扉。“海拔3300米,并不是好高嘛,夏天好冷呢?”邓廷良不信邪,穿了两件单衣就上去了。“妈呀,还真的冷得很,冻得半死,跳着下山。”
  西南横断山区浩如海洋的民俗文化,让邓廷良如痴如醉,他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多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去年春节,他还在大渡河源头青海的柯河呆了10来天,10多年前,他也在那里科考过。一个强烈的印象是,那里更加荒芜了。
  他用心血“记录”民俗,他说,后来的人们怕是不容易理解古老传统中那些深层的内涵
  邓廷良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从一个崭新角度发现:爱斯基摩人酷爱的传统舞蹈与四川羌族的民间舞蹈“沙朗”有许多动作很相似;爱斯基摩人的皮鼓样式和动作与西南到东北的古老民族的巫师法器也有相当的可比性。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有许多令人难解之谜,特别是在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由貌似平淡的文化现象入手,可层层剥示历史的内涵。
  现代文明对古老民俗的影响十分巨大,“后来的人们,恐怕很多不容易理解古老传统中,那些深层的内涵吧!”邓廷良叹息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1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