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有什么区别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 ,起居失常 ,寒温不适 ,房事不节 ,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现代医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fever),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
  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丽”。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中医的“伤寒”是指“伤于寒”,是被寒邪所伤导致的风寒表证。西医的伤寒是由肠道伤寒杆菌感染造成的腹泻等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第2个回答  2013-08-22
中医的伤寒可以说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学科,而西医的伤寒只是一种病的名称
第3个回答  2013-08-22
含义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