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哪去了

如题所述

现在看的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现在只能说曹雪芹可能有写一部分也可能没写下去,也可能没写完就挂了。
  曹公曾有写后四十回的打算,并且很可能也写出一部分,但中途而止.因为有些内容实在不好处理,例如,写元春去世,肯定会与前八十回产生矛盾,因为元春的年龄在前八十回中已有伏笔(元春判词中所谓“二十年来辩是非”当指在宫中生活二十多年),它决定了元春死时至少有四十多岁,而元春死时,宝玉刚结婚,只有十八九岁,这样一来,元春是宝玉之姐是王夫人之女这一关系就不能成立,对这一矛盾,曹公感到无法解决,只能中途而止.曹公写《风月宝鉴》时,刚刚入禅,处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层面,到写前八十回时,已处在“立处即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大悟境界,写《风月宝鉴》时尚有“劝化”之意,到写前八十回时已经舍弃劝化,重在“点化”(这正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最大区别)写完八十回,感到要说的话基本已说完,后四十回仍用《风月宝鉴》的后四十回未尝不可,故留下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含笑而逝.这一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各种脂批本都到八十回便结束;其次,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在程高本出来之前就已出现.再其次,据考证(参看周策纵先生关于后四十回的考证文章)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它说明高鹗的“续写”只是一种改写.要将《风月宝鉴》后四十回嫁接到前八十回之后形成“全璧”,是需要作一些改写的工作的,至少要将两书的人物姓名统一起来,高鹗主要是作了这种必要的改写工作.但是,有许多明显的破绽.例如,妙玉在前八十回中是带发修行的女居士,是住在园内的,到了后四十回,却变成了尼姑,且住在园外,这就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合,如果是续写,断不会出现这样明显的破绽.而在《金玉缘》中伴云(对应妙玉)恰恰是尼姑,住在园外.高鹗在改写时,未能注意到这种区别,直接由《风月宝鉴》(〈金玉缘〉)中一路改写过来,露出破绽而不知.其实,有破绽的地方多的很,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提出的关于后四十回的许多矛盾难解的地方,在《金玉缘》中都能找到答案.
  从《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述及脂批来看,曹公是先写出四十三回本的《风月宝鉴》,后在此基础上,改写其前三回,写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也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种脂批石头记都到八十回便结束,说明了什么?说明曹公与脂砚都认为前八十回改写的很成功.曹公有没有接着改写下去?在下认为,曹公可能曾接着改写下去过,甚或曾写出后三十回,但是中途放弃,仍决定只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仍用《风月宝鉴》中的后四十回,为什么会这样?有两种因素,一是按曹公写前八十回那样细致的写法,不要说再写四十回收不了尾,就是再写八十回也收不了尾.二是对黛玉之死,宝钗之嫁,无论怎样改写也无法超过《风月宝鉴》中的描写,何况对元春去世时的年龄问题无法不产生矛盾.故只能放弃后面的改写.至于为何只用前八十回,主要是因为便于与《风月宝览》后四十回衔接.请注意,红楼梦前八十回与《风月宝鉴》后四十回恰好能够自然衔接,这不是巧合,而是曹公的最后决定.曹公留下一百二十回回目就能证明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3
一部《红楼梦》人们说了千言万语,而且还有万语千言要说。现在著名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得不能不让人相信,曹雪芹当年确是如此设计的情节。我一农家子弟高中文化,虽非红迷,然而红楼这部名著却也读过不下几十遍,书中精髓无法颔悟,单只为痴男怨女感动过而已。但就其后四十回而言,我却有一个荒唐的想法。那就是曹公在泪尽而逝之前,《红楼梦》一书已经完稿,后四十回实是他自己亲手毁去,只留下一些目录供后人去想。这才使《红楼梦》成了千古绝唱!其实书中所写大多是以他自身生活为背景,珠颠玉动红飞翠舞沥沥皆在其心中。这样一个有着大胸襟大智慧的人,意志也一定的无比坚定,就像共产党人一样生命力超乎想像的顽强。干一翻事业怎能半途而废。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认为故事太完整了就缺乏悬念,无以给后人留下更大的思索空间,故而毁去了后四十回。一但想通了,他也就像高僧一样,升仙而去了。正因为如此,后世才吵吵闹闹争论不休,以至于有了一个专门的红学研究会。通过上百年的时间验证,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破解这个迹团,那就是说,曹雪芹只有一个,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第2个回答  2013-08-23
有人说是丢了、也有人说是一次是大火给烧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