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报告

急急急!快点,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文章的结构、细节、语言等等……
字数4000字左右,不要超过20000字。(好的加分啊)

唐僧的愚昧无能和固执

1. 第24回: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2. 第27回: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 你快回去!”

3. 第27回: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4. 第40回: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长老道:“徒弟,这个叫声,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声,无有回声。你听他叫一声,又叫一声,想必是个有难之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搊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

5. 第65回:只听得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便下拜……原来是三藏声音,哭道:“悟空啊!我—— 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四人遭逢缘命苦,三千功行尽倾颓。何由解得哈屮难,坦荡西方去复归!

……

分析:
唐僧,千个人对于他就有千种看法。有人认为他有胆识,认为他有才华,认为他很勇敢,认为他很虔诚;也有人认为他很胆小,很怯弱,很愚蠢。但是现在,我要说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唐朝圣僧唐三藏。
他固然有着他的优点:他懂礼仪,有才华,存慈心,明目标……可是,他也有着不能掩饰的缺陷: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固执耳软……
在第24回中明月清风为他献上了观内异宝人参果,但固执的唐僧不论明月和清风如何解释,坚持认为树上是接不出“人”的,这个是不满三天的小儿,出于出家人的“不杀生”和“慈悲”,他坚持不去食用。他又是不识珍宝又是愚昧可笑。
第27回,他肉眼凡胎,不辨妖怪。明显是孙悟空救了他,他却愚蠢的认为行者是滥杀无辜。看见那妖怪的假尸首,他又被吓的战战兢兢。好容易相信了悟空的话,却被八戒的蠢话唬的耳软,念起了紧箍咒。最后,他还固执的说什么我要死就一定会死,你要救也救不得。明明从话中已经听出来他知道悟空救了他,还顽固的这么说。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俗话说过一过二不过三,你说唐僧被白骨精唬了三次了,看见那尸体吓了三次,他该相信孙悟空了吧?可不!第三次,他看见了那堆白骨,被行者一说总算是确信那是妖怪,又经不得八戒的一派胡言,再顽固地念起了紧箍咒。他还给自己的愚昧无知愚蠢的加上了“帽子”,说悟空是无心向善。最后,他索性舍弃了悟空。后来,在介绍自己的徒弟是悟能成了大徒弟,悟净成了二徒弟。而悟空呢?一直保护三藏的行者被固执的唐僧愚蠢的舍弃了。
再后来,他遇红孩儿,遇后来的等等想要吃了他的变换过的妖怪时,那次不是愚蠢的善心大发,好心的悟空去除妖还被他固执的想法所训斥。这,难道不能令人看出他的愚昧和固执么?
还有,在阅读西游记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发现唐僧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人是奈何不了的。特别是孙悟空,唐僧除了使用紧箍咒以外很难使他听从自己的话。或者说惩罚行者唐僧除了用紧箍咒之外救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悟空的确是不服管教,但是这也看出了唐僧的无能:他除了依靠外力完全没有办法使得他的徒弟服从。况且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他除了怪罪他的徒弟就是在那里哭诉,完全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不也说明了他的无能吗?

然而,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给唐三藏定义为愚昧固执无能。毕竟,所有人都不是一面的。纵观全书,关于他的种种优点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对佛家的虔诚对世人的慈悲和对于取经的目标还不动摇也是我们所称赞的。于是乎,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唐僧便从纸上跃然而起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西游记中的描写环境诗词

第20回:三藏道:“你看这风:巍巍荡荡飒飘飘,渺渺茫茫出碧霄。过岭只闻千树吼,入林但见万竿摇。岸边摆柳连根动,园内吹花带叶飘。收网渔舟皆紧缆,落篷客艇尽抛锚。途半征夫迷失路,山中樵子担难挑。仙果林间猴子散,奇花丛内鹿儿逃。崖前桧柏颗颗倒,涧下松篁叶叶凋。播土扬尘沙迸迸,翻江搅海浪涛涛。”

第21回:他两个也不管有路无路,漫草而行,直至那家门首,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

第28回:这大圣倍加凄惨,有一篇败山颓景的古风为证,古风云: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当时只道山无损,今日方知地有亏。可恨二郎将我灭,堪嗔小圣把人欺。行凶掘你先灵墓,无干破尔祖坟基。满天霞雾皆消荡,遍地风云尽散稀。东岭不闻斑虎啸,西山那见白猿啼?北溪狐兔无踪迹,南谷獐豝没影遗。青石烧成千块土,碧砂化作一堆泥。洞外乔松皆倚倒,崖前翠柏尽稀少。椿杉槐桧栗檀焦,桃杏李梅梨枣了。柘绝桑无怎养蚕?柳稀竹少难栖鸟。峰头巧石化为尘,涧底泉干都是草。崖前土黑没芝兰,路畔泥红藤薜攀。往日飞禽飞那处?当时走兽走何山?豹嫌蟒恶倾颓所,鹤避蛇回败坏间。想是日前行恶念,致令目下受艰难。
第32回:巍巍峻岭,削削尖峰。湾环深涧下,孤峻陡崖边。湾环深涧下,蕊只听得唿喇喇戏水蟒翻身;孤峻陡崖边,但见那�蕊蕊出林虎剪尾。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观,壑下深沉邻碧落。上高来,似梯似凳;下低行,如堑如坑。真个是古怪巅峰岭,果然是连尖削壁崖。巅峰岭上,采药人寻思怕走;削壁崖前,打柴夫寸步难行。胡羊野马乱撺梭,狡兔山牛如布阵。山高蔽日遮星斗,时逢妖兽与苍狼。草径迷漫难进马,怎得雷音见佛王?

第52回:好行者,说声去,就纵筋斗云,早至灵山,落下祥光,四方观看,好去处:灵峰疏杰,迭嶂清佳,仙岳顶巅摩碧汉。西天瞻巨镇,形势压中华。元气流通天地远,威风飞彻满台花。时闻钟磬音长,每听经声明朗。又见那青松之下优婆讲,翠柏之间罗汉行。白鹤有情来鹫岭,青鸾着意伫闲亭。玄猴对对擎仙果,寿鹿双双献紫英。幽鸟声频如诉语,奇花色绚不知名。回峦盘绕重重顾,古道湾环处处平。正是清虚灵秀地,庄严大觉佛家风。

第100回:你看那:灵鹫峰头聚霞彩,极乐世界集祥云。金龙稳卧,玉虎安然。乌兔任随来往,龟蛇凭汝盘旋。丹凤青鸾情爽爽,玄猿白鹿意怡怡。八节奇花,四时仙果。乔松古桧,翠柏修篁。五色梅时开时结,万年桃时熟时新。千果千花争秀,一天瑞霭纷纭。

……
分析:
贯穿整部《西游记》的是诗词。每一回里面,都有数十个“有诗为证”。无数的诗词,或清新,或雅丽,或悲凉,或颓废,或诡秘。但,无论什么风格的诗词,在全书中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些人或物或事就活生生的站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例如第20回,那股“巍巍荡荡飒飘飘,渺渺茫茫出碧霄”的风,从诗句中就读出了一些邪乎。这样的风,怎么不会引出黄风怪呢?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了一种危险的气氛。
再说第21回,“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一种清新幽静的感觉弥漫全诗。却又从其中品得几句道骨仙风,真是令人不能自已。这么清新的环境,里面想不住着仙人都难。
又看悟空被唐僧抛弃后回到花果山,看见那幅颓废的花果山的景象,不但行者要垂泪腮边,连我们这些读者差点都要落下眼泪。看到这样的情景,大圣怎不倍加凄惨?但仔细想想,这些诗词中,还隐藏着吴承恩的智慧。这么百余字的诗词,令行者愈发悲伤,使得读者也受到感染,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写到孙悟空去请如来,笔风一转,一个充满佛家庄严而又不失生机的好地方从纸上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灵峰疏杰,迭嶂清佳,仙岳顶巅摩碧汉。西天瞻巨镇,形势压中华。元气流通天地远,威风飞彻满台花。时闻钟磬音长,每听经声明朗。又见那青松之下优婆讲,翠柏之间罗汉行。白鹤有情来鹫岭,青鸾着意伫闲亭。玄猴对对擎仙果,寿鹿双双献紫英。幽鸟声频如诉语,奇花色绚不知名。回峦盘绕重重顾,古道湾环处处平。正是清虚灵秀地,庄严大觉佛家风。”怎么看怎么觉得这里静谧,悠然,还有一种在字里行间舞动的仙灵气。
而到了书末,唐僧终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以得道。看诗中当时的场景,到处荡漾着一种喜气。特别是那“瑞霭”二字,一下子把那种吉祥和睦的场景描述的一览无余。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整本西游记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描写人、事、物的,或是悲哀、愉悦、空灵的,都在书中起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句一句诗词,一点一滴的就融汇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西游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7
西游记读书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我对猪八戒的看法

3、 我对孙悟空的看法

4、 我对唐僧的看法

资料检索

1、 前言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你一定知道,那就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虽然我知道四大名著,但读得却不多,只读过《西游记》、《红楼梦》。相比之下,自己更喜欢《红楼梦》一些,明清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觉得也很不错的。不过其余的就单元综合学习的题目的关系,我们只能将视线范围缩小到四大名著其中的一本《西游记》。

《西游记》也被搞成了各种各样形式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西游记》,动画片《西游记》,电影《大话西游》,还包括哈哈电视的《魔幻巧克力》——一个关于西游记的室内情景剧……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已经颠覆了《西游记》的原来面目。不过其中的电视剧《西游记》,自己还蛮看好的,在这个暑假档不少电视台重播了《西游记》。其中六小龄童所扮演的孙猴子那是相当到位。整个一猴样,在观众面前。再说唐僧,慈眉善目,西皮嫩肉的。猪八戒何众妖怪们,长相奇丑无比,我想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一定受了不少折腾,你看演猪的已经不成人样了;除手脚以外,分明就是猪嘛!人物真是栩栩如生啊!内容和情节也没有很大的改变,基本按着原著来。几十年看下来能让观众不厌那是需要功底的。

再从艺术作品中说回来,这《西游记》的书也是多种多样图文的,漫画的,全传的。我读的是全传的白话版本,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在1991年10月。这属于比较老的版本了。自然还有更早一些。反正自己读起来,感觉意思是懂非懂,不过我根据电视剧中的内容还能了解一二。在这写了这份读书报告,多多指教。

2、 我对猪八戒的看法

猪八戒是一个长鼻子,大耳朵的妖怪,他是一个有时间就睡,有东西就吃的猪。长得奇丑无比。在这一路保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只要一碰到挫折就开始怀念它的高老庄,可见他对高老庄还是比较留恋的。反正我是这么想的。我对猪八戒的第一个看法是“懒”。我有理由(剧中):孙悟空命猪八戒祛探山,因为那山十分险峻,猪八戒在山中四处围困,在石头中四处穿行,嘴里不断地说那猴子阴险,叫他来探路,害得他受了许多苦。于是它背靠石头,呼呼地睡去了。孙悟空见猪八戒还不来,于是就去找猪八戒,发现他已睡去了就变成了啄木鸟去戏弄猪八戒。啄木鸟狠狠地啄了猪八戒的鼻子一下,猪八戒才醒来,一看是只啄木鸟,也戏道:“嘿嘿,你一定是把我的鼻子当木头了。”说完用衣服遮住鼻子继续睡去。孙悟空见猪八戒还不起来,又想一招于是就一吹气,猪八戒只觉得脸上一湿,就醒了过来,原来是尿屎,猪八戒破口大骂着啄木鸟并自言自语道:“回去该怎么对师傅说呢?”最后他编了个谎言想逃过一劫,可是那能逃得过火眼睛睛的孙悟空呢?懒和馋是一对亲密的朋友,猪八戒不仅懒也是比较馋的。他吞吐量特别大,由于电视剧里是演戏,就把猪八戒的馋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里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猪八戒的馋,如: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电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毅。喜得还吃斋素,若再迟荤酒,便是老地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净。这是在高老庄时,高老爷向唐僧和孙悟空诉的苦。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这猪八戒的嘴又多馋了吧!不过猪八戒到底还是天鹏元帅下凡,也有一定的功力和武力。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猪八戒比较贪。下面让我拿出证据来吧:一次,孙悟空命猪八戒搬一块石头,逐步愿意,孙猴说:“下面可有宝贝,你不搬这宝贝可就归我喽。”于是假装搬石头。猪八戒一听有宝贝,立刻和猴子一起搬,却发现一口井,说:“咦?猴哥你骗我,哪来什么宝贝呀?”悟空说:“不急,八戒你到这井底下去,宝贝就在这下面”,八戒信以为真就顺着金箍棒,下到了井底。遇见了井龙王就问:“龙王啊!你这儿有什么宝贝啊!”井龙王一呆,“我这儿哪有什么宝贝啊!”……如果孙悟空不说下面有宝贝猪八戒是不会下去的,而且下了井底也一心文宝贝的事情,从这儿可以看出猪八戒很贪财。反正我觉得总体来说猪八戒就是个贪婪好色,爱拍马屁,迷惑唐僧的眼睛,总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坏话。而且是一个胆小有一些怕妖精的猪,每次去打妖怪总撒滑偷懒,能不打就不打,怕被捉住。我不喜欢猪八戒这个角色。

3、 我对孙悟空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只浑身长满毛的猴子,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神猴,有几样法宝:1、定海神针2、经斗云3、七十二般变化。这些法宝帮助了他更好的在保护师傅西去的途中更快更好的驱除各路妖虐。不过除了这些神力,还需要有在天庭上当了这么久庇马翁的人际关系,要众神仙搞好关系,到时西去途中遇到什么妖怪也好让众神仙来助一臂之力。另外就是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烤出来的火眼金睛,可以在西去途中识破妖怪的种种变化以保唐僧性命 ,像在三打白骨精中就用到了。不过作为孙悟空还有一个不适之处,就石头上的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念,就算孙悟空再厉害也不得不跪地求饶。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紧箍咒的魔力吧!“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傅,莫念,莫念!”又有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八戒的话,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归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由此可以看出,唐僧还没有念的时候,孙悟空就已经吓得大叫不已,能把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吓倒可见紧箍咒的魅力了。书商对孙悟空疼痛时的表现做了一点描写。但在电视剧中就让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抱头大嚷,苦不堪言,直在地上打滚儿,看上去真的是不可一试的,好像这咒语,,让孙悟空的法力一下子全废了似的。不过如果没有紧箍咒的欺压,孙悟空那可就是风光无限啊!七十二变一会儿变成人样,一会儿是个小飞虫,一会儿是牛魔王,真是随心所欲阿!我想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很多人想拥有的,这也是人们喜爱孙悟空这个角色我的原因之一。这七十二变也蒙混了不少妖精的日光,更是可以好好救师傅,又不被人发现。就像孙悟空在借芭蕉扇的时候,他变作牛魔王的样子,骗使金睛兽把他送到铁扇公主的住处,又入洞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并使计谋获知了芭蕉扇的用法,然后又变回原形离开了。七十二变真灵啊!就算铁扇公主也分不出真假来。这小小的但能排大用处的芭蕉扇就轻易地被骗到手了。这里要声明一下,孙悟空是在借不到芭蕉扇的情况下才耍骗术的,而且他干的是正经事。可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有失力的时候,他取得芭蕉扇以后赶到师傅处,途中遇上了“八戒”,这可是牛魔王变的,孙悟空居然就掉以轻心了,没有识破真相,芭蕉扇又落入了牛魔王的手中,唉!真可惜啊!看来孙悟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最后,我对孙悟空的总体评价就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将要除魔,积德行善,为民除害,可总是被唐僧冤枉。倒霉啊!

4、 我对唐僧的看法

首先,唐僧虽然满口仁义道德,总是“阿弥陀佛”,但却有一些不明是非,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直到孙悟空认罪才放过他,这是他糊涂,暴力的一面。第二,它偏袒八戒之心是很明显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八戒回溜须拍马,几句甜言蜜语便把唐僧弄得糊涂得不知东南西北,积德孙悟空在一旁“呵呵”直叫,茫然搔首。第三,唐僧见妖魔鬼怪便昏倒,若不是徒弟的救助,还没满出羊门便入虎口了,更别说到西方取什么经了。而每次除妖后,享功的必定是他,你看他面对歌颂,笑而不语,丝毫未觉羞耻接受,怕是忘了到底是谁的功劳了。第四,看见美女便转过脸去,这是佛教的一大禁戒,他却屡犯。实在是荒唐可笑。且看他在女儿国国王前面的举动吧。国王一针见血地道出:高僧既然四大皆空,为何又不敢正视我?唐僧语塞。是该语塞。因为这句话揭穿了他的伪装。“菩提本无树”的境界唐僧无法达到,又怎么自称玉帝亲封的高僧。第五,唐僧和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眼看就要生娃娃了,但他却让孙悟空找药水把胎打掉。胎儿是一个生命,佛家不是有戒条不能杀生的吗?由此,他又犯了个不可饶恕的罪过。不过他也有好的一面,虽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他却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取得了真经。

我对唐僧的总体评价就是不明事理,肉眼凡胎,多次冤枉孙悟空,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有些偏心,总是摆一副师傅的架子。但心底善良,以慈悲为怀。
对了,补充另一个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是大家都十分喜欢的一本书。小说通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个个惊险曲折的故事,表现了主人翁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肝义胆。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不管是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是各具神通的神仙妖魔,在我眼里都是如此亲切、如此可信,如此活灵活现。
许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不喜欢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可我却觉得唐僧真实可信,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类似唐僧的缺点,分析唐僧的特点对我极有启发。
唐僧作为一代高僧,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正因为他的过分“善良”,又是非不分,人妖不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怪所欺骗、利用,差点误了取经大事。比如其中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唐僧就被先后化身为村姑、老头和老太的白骨精所欺骗,而去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
唐僧还是一个耳软、没有主见,听信谗言的人。即使他亲眼看到姑娘送来的饭菜是青蛙、虫子时;当孙悟空最后打死的老人显出是白骨精时,唐僧仍然会听信专会说好话、奉承拍马的猪八戒的谗言,坚持认为是孙悟空闯了祸,错杀了好人,而用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
唐僧面对孙悟空的苦苦恳求,一点也不会顾及师徒之间的情谊,坚决把孙悟空赶跑,如此做法不免让人寒心,所以像唐僧这样一个有如此多缺点的人要不是有众徒弟和菩萨们的鼎力相助,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决不可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的。
其实我觉得从唐僧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因为,在我们身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毛病。比如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不分是非、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耳软心活,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等等。
从唐僧身上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还有就是猪八戒了,我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吴承恩写得最为生动的。
猪八戒有力气,能干活,性情憨厚。打仗时,又是孙悟空的一个得力帮手。但是在猪八戒身上,缺点和毛病也是表现的非常明显突出。他贪吃、怕困难,对取经信念不坚定。一遇到挫折,就想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做女婿去。他还有点自私:取经路上,偷偷攒了几钱银子,藏在耳朵里。他还有点狡猾,有时撒点谎,在唐僧面前编排些孙悟空的坏话。但由于笨拙,往往又弄得自己上当吃亏。不过话又说回来,唐僧在几个徒弟里最喜欢的就是猪八戒了,也许就是因为猪八戒的奉承、拍马屁有关吧!但这一点又说明他很会随机应变。
其实我们从孙悟空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去交怎样的朋友,我想,一定需要性情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靠。书中的猪八戒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悟空除了有时作弄一下这个“可恶”的师弟外,基本上还是容忍了猪八戒,正是因为猪八戒的憨厚,关键时刻可以依赖的特点,这是猪八戒的本质。当孙悟空被唐僧驱逐后,猪八戒意识到大师兄不在,他肩负了重要的责任,这时候他表现出了他的责任感,英勇地与妖怪斗争,甚至于即使在唐僧被抓后,知道自己斗不过妖怪,也不一个人逃命,选择了继续挑战妖怪,直至与唐僧一起被抓。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平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可是我们应该首先判断这个人的本质特点,而不应该过于注重他的缺点,看人要看他的主要品质而不应苛求细枝末节。
沙和尚,他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诚实、憨厚,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吵架时,会主动上去劝架。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也不太善于思考,缺少一些机变。忠诚、肯干、吃苦耐劳是他的最大特点,也是非常宝贵的优点。
小说还通过一连串惊险、曲折的故事,刻画了众多妖魔鬼怪和神仙,这些角色个个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作为我国古代的优秀神话小说,《西游记》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通过神仙鬼怪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我们看后,对丰富想象、增长智慧,对培养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都是有益处的。
第2个回答  2008-05-24
孙悟空性格急燥,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呀;
猪八戒好吃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