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的议论文

如题所述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但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途径的探索。 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刺激相互矛盾,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 有疑,而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使得认知结构更加高级和完善,世界随之扩大,内心更有包容性,这就是心智的开启、去蔽,智能的提升。 譬如说,对于“交通工具”人们一般按用途将其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有人会问:马和骆驼是不是交通工具?它们应该属于哪类?这就是真实的问题,它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并对以上分类提出挑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么对以上“交通工具”进行界定,将马和骆驼排除在外�要么重新分类,将马和骆驼包括在内。 “学”之所以要有疑,就是因为如果只简单地接受现成结论,学习者头脑中可能充塞了许多“认知的堆积”,而没有获得思考策略与思考习惯的发展�那些结论性的东西不过是皮毛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智慧。 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如小学数学《时分秒》、《年月日》的学习,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小时有多少分,一分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天,大月小月是如何分布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10小时或20小时?为什么有“北京时间”而没听说过“上海时间”?为什么有“上午时”和“下午时”?一天24小时,可钟表上为什么只有12小时等。这些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成长,培养学生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十分重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来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问“问题”,许多老师有一个潜意识的错误观念,即:不懂才会问。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而刚才我都讲得清清楚楚,你为什么还不明白?不明白就是你没有认真听讲……如此一来,还有谁敢提问? 其实,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只有敢于提问,并善于思考,他们才能成长为有头脑、有智慧、内心丰富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3
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第被二个人听见,便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囗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人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真理也许便在这一过程中被埋没了。
也许你会有跟我类似的经历。在回答老师提的问是时,你的答案公分明和大多数人的答案不一样,但你仍人云亦云的说着大多数人的答案。当勇敢者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时,老师说,只有他对了。这时,你才发现自己的与他的不谋而合。其实,人云亦云是一和虚伪的表现,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而被嘲笑。那只是一种虚荣,是你的虚荣心在作怪。由此可见,人云亦云是探究真理的大敌。
只要是通过思考得出的东西,不管有多大阻力,我们都要坚持。爱迪生经过反复的思考而得出结论:总有一种物质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发光。但当时有很多权威性的科学家一致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科学的。然而爱迪生坚信自己的理念,最终发明了白炽灯。所以,只要你确实思考了,就可以大胆的怀疑你身边的一切“真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得出的哲理和定律,被一些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将它推翻或加以补充。真理是要去探究才能发现的,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的去怀疑才能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才能进步,才能离真理更近一些。
学贵有疑,是的。但不能一味的去怀疑。为了怀疑而去怀疑。你怀疑过乔丹会打篮球吗?你怀疑过人要吃饭吗?我们不能从事物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贵有疑,要把“学”放在首位,“学”与“疑”不能并列。因为“怀疑”只是在你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经过自己钻研所产生的观点与公式性结论发生冲突的一种行为。因此,不要不经过思考而盲目的去怀疑。你也许会问,我们怀疑这,怀疑那,总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样学起东西不就更费劲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人天生就会怀疑,难道你对别人的话毫无保留的全部接受?不经过思考就完全相信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相反,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会有问题,才会求解答,才会有更深入的探索。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现,一切学术研究也就会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我们的教科书不断的在更换,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书中有了不完备或错处,为什么会发现?因为有怀疑的精神。虽然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学问的,但前人的肩膀也会有缺处,这就需要用“学贵有疑”来填补了。
所以我认为——学贵有疑。
第2个回答  2013-05-07
恢复更好发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