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想个论文话题:用某种经济学原理解释某种经济学现象

要写一篇论文,用某种经济学原理解释某种经济学现象。老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对经济学完全是个外行,平时也没关心经济方面的现象。想找一个比较好入手的话题,不要太复杂,复杂了我看不懂也不会写。先谢过!(谢绝COPY)
现在想用 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某种经济现象,不知道那种经济现象比较好分析呢?

第一节 借租税转嫁说明价值问题的种种理由。

地租现象是如此复杂,和它们有关的曾引起价值问题中的一些枝节问题的争论
的实际问题又是如此之多,以致有必要来补充我们以前用土地所作的例证。我们可
以用想像的商品再来论证一遍,这种商品要选择得使它在问题的各个阶段都具有自
己的显著特征,而不致引起在地主和佃户的现实关系中不存在这些特点的非难。

但是在我们讨论这点之前,我们可以借租税的归宿从旁说明价值问题。因为大
部分经济科学确实是从事于研究主要影响某特定生产或消费部门的那些经济变动在
全社会的普及的;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原理不能用某种租税“向前”即离开原料和生
产工具的生产者而向最后消费者转嫁、或按相反方向而“向后”转嫁的讨论加以适
当的说明。而这对于现在所讨论的那类问题是特别适用的。
有一个普遍原理,即:如果一种税加于某些人用来生产售与其他人的商品或服
务的任何一种东西上。那末,这种税有使生产缩减的趋势。这将使大部分租税负担
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小部分向后转嫁给供应这组生产者以生产必需品的那些人身上
。同样,任何一种东西的消费税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向后转嫁给它的生产者。
例如,对印刷业所征的那种料想不到的重税,会使从事该业的人受到严重的打
击,因为如果他们力图大大提高价格,即需求势必急剧下降。但从事该业的各阶层
所受的打击是不同的。因为印刷机和排字工人在印刷业外不容易得到雇用,所以,
印刷机的价格和排字工人的工资一时降得很低。相反地,厂房和动力设备,以及杂
勤人员、工程师与雇员是不会等待通过自然毁灭的缓慢过程使其数量与已减少的需
求相适应的;其中有些会很快地在其他行业中找到出路,而长期由仍操该业者所负
担的部分极少。此外,很大一部分租税势必由辅助工业如造纸业和铸型业来负担,
因为它们产品的销路有所减少。作者和出版商也会受到一些损失;因为他们不是被
迫提高书价,从而销数减少,就是让成本汲尽他们的大部分总收入而后已。最后,
书商的总销数减少,从而他们也会受到一些损失。
上面曾假定税的分布范围很广,并涉及所述印刷业易于迁入的各个地区。但是
如果它只是一种地方税,则排字工人势必迁出租税所及之范围;同时印刷厂主,所
负担的税额也许多于,而不是少于那些厂主,他们的资金更加专用,但易于调动。
如果这种地方税不能由有吸引人口趋势的任何结果得到补偿,则部分负担将落在当
地面包商和杂货商等人的肩上,因为他们的销售量将有所减少。
其次假定所课的税是印刷机税,而不是印刷品税。在这种场合下,如果印刷业
者没有他们情愿毁坏或弃而不用的半旧机器,那末,这种税不会打击边际生产。它
不会立即影响印刷量,从而不会影响它的价格。它只会中途截取印刷机所有者行将
获得的一部分报酬,并降低印刷机的准租。但是它不会影响过去引诱人们把流动资
本投于印刷机所必要的纯利润率。因此,当印刷机被用坏之后,这种税会增加边际
生产费,亦即会增加使生产者感到犹疑不决而可以自由抉择的那种费用。从而,印
刷供给减少,它的价格上涨。而新印刷机的引用只会到达那一边际,在该边际,根
据一般印刷业者的判断,它们除能支付租税外,还能给那种支出提供正常利润。

当达到这个阶段以后,印刷机税的负担分配和印刷税大致相同,只除去一点,
即:从每台印刷机攫取巨大工作量的引诱更为加大。例如,较多的印刷机可以实行
双班制,尽管夜班会引起特殊费用。
现在我们就把租税转嫁的这些原理应用到我们的主要例证中去。

第二节 上节所讨论的租和准租与价值的关系之例解。

让我们假定,有几千块比钻石硬的大陨石落在一个地方,因此,人们立刻把它
们拣起来,再拣就没有了。这些陨石能切削各种东西,势必使许多工业部门发生革
命;而陨石的所有者在生产上占有特殊优势,它会提供巨大的生产者剩余。这种剩
余一方面完全是由对它们服务的需求的迫切性和大小,另方面是由陨石的数量来决
定的。它不会受取得更多供给所用成本的影响,因为按任何价格也不能再生产出一
块来。生产成本确实可以间接地影响它们的价值,但那是用硬钢和其他材料制成的
工具的成本,而这些工具的供给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聪明的生产者惯于
用任何一块陨石来完成用这种工具同样可以完成的工作,则那块陨石的价值不会大
大超过在这些次要用途上和它同样有效的那些工具的生产成本(减去折旧)。
因为陨石是如此坚硬,以致不会受磨擦的影响,所以,它们也许在全部工作日
内都在被使用着。如果它们的服务是很有价值的,那末,为了使它们提供最大的服
务,加班加点,甚或实行二班或三班制也是值得的。但是它们被用得越厉害,它们
每次追加的服务所提供的纯报酬也就越少;从而就说明这一规律,即:不仅土地,
而且也有其他各种生产工具,如果被用得过于厉害,势必产生报酬递减。
陨石的总供给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然任何特定厂商要买多少就几乎可以买多
少。在长时期内,他预其他用在陨石上的支出提供利息(或利润,如果他自己工作
的报酬也包括在内),正如同仿佛他购买的是一架机器,它的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因此,它的价格同它的生产成本几乎一致那样。
但是当他一旦购买陨石之后,诸生产过程或借助于它们所生产的那些东西的需
求的变动,也许使它们所提供的收入成为他的预期收入的两倍,或只是二分之一。
在后一场合,它类似于从那样一架机器所得到的收入,这架机器没有最新的改良,
只能赚取一架成本相等的新机器所能赚取的二分之一。
陨石和机器的价值同样都是它们所能赚取的收入的资本还原,而这种收入又是
由它们所提供的服务的纯价值决定的。收入获得力,从而各自的价值,并不取决于
它的生产成本,而取决于它的产品的一般供求关系。但是在机器的场合下,那种供
给是由和它效率相同的新机器的供给成本所制约,而在陨石的场合下,却没有这种
限制,只要现有的陨石是用来做任何其他东西所不能做的工作的话。
试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明上面的论点。因为不论谁购买陨石,都是从其他生产者
那里买的,他的购买实质上并不影响陨石所提供的服务的一般供求关系。因此,它
不影响陨石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仍然是陨石在那些需要最不迫切的用途上所提供的
服务之价值的资本还原。断言买主从代表服务价值的资本还原的价格上预期正常利
息,等于断言陨石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是由那些服务的价值所决定,这是一种循环
论。
其次让我们假定,这些陨石并不是立即都被发现,而是散落在公共土地的地面
上,只要大力搜寻,还可以在这里或那里找着一块。那末,人们的搜寻陨石只会到
达那一点(或边际),在该点,寻找陨石的可能利益,在长时期内恰够补偿所用劳
动和资本的支出;在长时期内,陨石的正常价值就是使供求保持均衡的那种价值,
而每年所找到的陨石的数量,在长时期内恰是正常需求价格等于正常供给价格的那
一数量。
最后,让我们把陨石这一场合和通常用在加工工业中的轻型机器和其他设备的
那一场合加以等同对待,办法是假定陨石是易碎的,而且很快就会磨坏;并假定有
一种取之不竭的源泉,从它可以按几乎不变的成本迅速而有把握地得到追加的供应
。在这个场合,陨石的价值总是和该成本大致相等;
需求的变动对它们价格的影响极小,因为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很快地使市场上
的陨石存量发生巨大的变动。在这种场合下,从一块陨石所得到的收入(减去折旧
)总是和它的生产成本的利息十分接近的。

第三节 续前。

上面的许多假设是不断地从一个极端伸向另一个极端的,在一个极端,取自陨
石的收入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的地租,而在另一个极端,它宁可同自由资本或流动资
本的利息列入一类。在第一个极端场合下,陨石是不能用坏或毁灭的,而且它的数
量也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它们有被分配于各种不同用途的趋势,而在这些用途上它
们是这样应用的,以致增加陨石的供给以适应某种用途的需要,如不取自它们所提
供的纯服务至少具有同样价值的其他用途是不行的。可见,几种用途的应用边际是
由陨石的固定数量和在不同用途方面对它们的需求总额的关系来决定的。这些边际
一旦如此决定,对其使用行将支付的价格,是由它们在其中任何一个边际所提供的
服务的价值来表示的。
加于陨石而征自使用者的等一税,将减少陨石在各种用途上的纯服务,所减之
数等于税额。这种税将不影响陨石在几种用途上的分配;也许在由于重新调整的磨
擦阻力而引起某些延缓之后,它将全部落在陨石所有者的肩上。
在我们假设链条上的另一个极端,陨石的毁坏是如此之快,按几乎不变的成本
得以再生产又是如此之快,以致陨石所能承担的各种用途的迫切性和数量的变动,
将迅速引起可用陨石数量的变动,因此,那些服务永不能提供一种大大高于或低于
取得追加陨石所用货币成本的正常利息。在这种场合下,当一个企业家计算行将使
用陨石的任何定货的成本时,他在行将使用(和耗损)陨石的时期可以把利息(或
利润,如果把他自己的工作也计算在内)列入,作为该定货的一部分主要成本或直
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陨石所课的税,会全部落在那个人身上,他甚至在实行这
种税不久之后接受了借陨石来生产的一批定货。
假定陨石的寿命和新陨石得以供应的速度处于中间阶段;我们发觉,陨石借用
者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和陨石所有者在任何时候从它们所能取得的收入也许与其成本
利息(或利润)暂时有所差异。因为陨石所能承担的各种用途的迫切性和数量的变
动,会使它们在它们的边际使用上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有很大的提高或下降,即使
在生产它们的困难方面没有巨大的变化。如果由于需求的变动,而非由于陨石成本
的变动的这种上升或下降,在讨论任何特定企业或任何特定价值问题期间多半是大
的,那末,对那种讨论来说,陨石所提供的收入与其说近似于陨石生产成本的利息
,而不如说近似于地租。在这种场合下对陨石所课的税有减少用户所付租金,从而
有减少取得追加供应的投资引诱的趋势。因此,它减少供给,并迫使那些需要用陨
石的人把租金逐渐增加到一点,在该点,租金和陨石的生产成本完全相抵。但是这
种调节所需要的时间也许是很长的。在这个期间,大部分税会落在陨石所有者的肩
上。
如果陨石的寿命和我们所述的使用陨石的那种生产过程比较起来是长的,那末
,陨石的存量也许超过它们特别宜于做的各种工作所需要的数量。其中有些几乎是
闲而不用,这些陨石的所有者计算他恰愿生产的那种边际价格时并不列入陨石价值
的利息。这就是说,有些成本就持续长时期的合同或其他事件来说被划成直接成本
,可是就仅仅短时期的某特定事件来说却被划成补充成本,而这种成本在商业清淡
时是要加以考虑的。
当然,在长时期内,所索价格应当抵偿补充成本和应当抵偿直接成本是同样重
要的。一种工业由于甚至不能对投于发动机的资本提供低廉的利息,和由于不能补
偿逐日消耗的煤和原料的价格一样,在长期内势必破产。正如同一个人由于得不到
食物或由于带上镣铐而势必停止工作一样。但是人不吃饭也能继续工作一日,而如
果他带上镣铐,他就立即不能工作。同样,一种工业在整个一年甚或一年以上的期
间也许而且往往相当活跃,虽然在那个期间除主要成本外所赚无几,而固定设备也
不得不“白白地使用”。但是如果价格跌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不能支付当年用现金
所购买的原料、工资、煤和照明等费用,那末,生产势必立刻停顿。
这是生产要素所提供的被视作地租或准租的那些收入和被视作当前投资的利息
(或利润)的那些收入(减去折旧和维修费用)之间的根本差别。这种差别虽说是
根本差别,但它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生物学有趋势证明,动物界和植物界具有共同
的来源。可是,在哺乳动物和树木之间仍存在着根本差别;而从较狭隘的意义上说
,橡树和苹果树之间的差别是根本差别;同样,从更狭隘的意义上说,苹果和蔷薇
之间的差别也是根本差别,虽然它们都属于蔷薇科。这样,我们的中心理论是,自
由资本的利息和旧投资的准租逐渐地融合在一起,即使地租不是自在的东西,而是
一大类中一个主要的种。

第四节 续前。

此外,不论在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中,自然界从来没有把纯粹因素和其他因素
分割开来,从严格意义上说的纯粹地租是极其罕见的。差不多所有的土地收入都多
少含有某些重要成分,而这些成分是从投在建筑房屋、棚舍和排水等方面的劳动产
生的。但是经济学家学会了识别日常所说的地租、利润和工资等这些名词所指的那
些混合物的各种性质。他们知道在日常叫做工资的这一混合物中含有真正地租的成
分,在日常所谓的地租中含有真正的劳动报酬等等。总之,他们懂得把化学家作为
自己的榜样,他探求各种元素的本性,因以处理商业上普通的氧与苏打,虽然它们
含有其他元素的杂质。
他们知道差不多所有实际使用的土地都含有资本的要素;由于人为了生产而投
于土地的劳作所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和不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产生的价值是需要加以分
别论证的;
在讨论普通所谓“地租”,其实从较狭隘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全都是地租的那种
收入的任何特定场合下,必须把这些论证的结果加以综合。论证综合的方式取决于
问题的性质。有时只用机械的“力的合成”就够了;较多的是必须酌计各种力量之
间类似化学的交互作用;而在差不多所有那些范围很广而极其重要的问题上,对生
物学上的增长概念势必要加以注意。

第五节 稀有地租和级差地租。

最后,简单谈一下“稀有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地租都是稀有地租,所有的地租也都是级差地租。但
在某些场合下,把用适当工具同样使用的某特定生产要素和劣等要素(也许是边际
要素)所提供的收益加以比较来计算该特定要素的地租,是方便的。而在另一些场
合,最好是直接考察需求和用该要素来生产那些商品所需要的资料的稀缺或丰裕的
基本关系。
例如,假定现有的陨石都是同样坚硬,同样不易毁坏的;
假定这些陨石都操于某个别人之手。再假定他决定不利用垄断权来限制生产,
以便人为地提高它的服务价格,而是把每块陨石充分使用到它能被有利使用的程度
(这就是说,使用到强度这样大的边际,以致产品只能以一种价格出售,这种价格
刚够它的费用和利润,而对陨石的使用不提供任何剩余)。这样,陨石所提供的服
务的价格势必由它们服务总量的自然稀缺性和对那些服务的需求的关系所决定;而
剩余总额或地租最容易被看成是这种稀有价格和陨石使用费总额之差。因此,它一
般地被视作稀有地租。但是相反地,它可以被看作是陨石纯服务的总价值超过假如
它们所有用途像它们边际用途那样无利时所达到的总价值的级差差额。如果陨石为
不同的生产者所有,而他们又由于互相竞争而不得不把每块陨石使用到再用就无利
可图的边际,那末,上述论点也完全是适用的。
上例之所以这样选择是为阐明这一事实,即:用“级差”和“稀有”的方法来
计算地租是不以劣等生产要素的存在为转移的:因为按优等陨石的边际使用和按在
完全不值得使用的边际上的那些劣等陨石的使用,都同样可以清楚地作出有利于陨
石在各种较有利的用途方面的级差比较。
由此可见,劣等土地或其他生产要素的存在有提高优等要素地租的趋势这一见
解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却是真理的反面。因为如果劣等土地被淹并且完全不能生产
任何东西,那末,其他土地的耕作势必更加集约化;所以,较之该地提供少数产量
时,产品的价格较高,而地租一般也有所增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9
  看看下面这个经济学论文范文怎么样,也是用某种经济学原理解释某种经济学现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
  “不患贫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信条。可是至今我们未能发明一种分配方式,可以保证所有的人齐步致富,于是先富的人在他人眼中总是横竖不顺眼,他难免受非议、遭怨恨,甚至被抄家被瓜分。“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结果是“大家一起受穷”。改革以来,党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立刻改变了大家受穷的僵持局面,10 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改善不但有目共睹,而且是亲身感受。可是上述这条传统信条在大家的观念中究竟改变了多少实在很难说,一遇气候适宜,它恐怕又会怂恿一些人出来“造富人的反”。

  贫富悬殊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理解这一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弄清贫富不均的原因。如果富人是靠偷盗、欺诈、贪污、勒索而发家,贫富不均成为社会的不公,这将引起社会不安;但如果富人是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则在一定程度内贫富差距大反而成为鼓励社会成员创造更多财富的动力。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

  然而“公”和“平”是有联系的,历来的政治家、革命家都把公平作为奋斗的目标之一。贫富悬殊极易造成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尽管钱的来路正当,但富人的颐指气使,穷人的委曲求存,仍然会使许多人感到压抑。于是难题就出现了,什么样的贫富差距算是适当的?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这一类纯属价值判断的问题可以通过议会中的辩论、投票,最后制定所得税法来解决。美国的经济学界和政界不断在搜集社会收入分配的变化动向资料,并展开讨论,以确定当前对富人课的税应增加一些还是减少一些。对于合法收入(不论这种收入有多高),美国人几乎从来不用“剥削”这一易使人情绪激动的说法。他们用收入分配差距这种中性的指标:最常用的衡量办法是看收入最高的 20%的人的人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 20%的人的人均收入的几倍。从 20世纪 2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25 年中,美国人的收入差距明显地缩小。但 50 年代以后,收入差距变化甚微,1965 年以后略有缩小,近三五年来又略有扩大,现在最富有 20%的人的平均收入约为最穷 20%的人的平均收入的 7.5 倍上下。在国际比较中,这样程度的收入差距属于中等偏低,换句话说,算是比较平均的。至少比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平均。

  美国用累进所得税来调整收入分配中的过度悬殊,越是高收入的部分税率越高。不过,从最高部分的税率演变可以看出美国人不断变得更加容忍高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高税率超过 90%,以后降到 70%,1984 年降到50%,而 1988 年又降到 33%。最后的一次减税发生在里根当政的时代。这位共和党总统一向以观点右倾保守著称。在酝酿减税时许多人攻击他是劫贫济富,可是最后在国会投票表决时却顺利通过。除了个人所得税,美国还有公司所得税、遗产税、债赠税,这些税虽然并不明确针对富人,但富人的这类活动远多于穷人,因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嫉妒别人的富有,如果说这是一种毛病的话,原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如何避免这种情绪被挑动和被激发,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打上豪分浮财,斗地主抄家,都靠了激发这种情绪才能成功。美国人有一些习惯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他们互相不打听收入水平,问别人“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很不礼貌的,正好像问一位女士“你多少岁数?”一样。除了在正式社交场合,人们不注重衣着,所以很难从衣着上去猜测此人是阔老还是寒士,当然也很少凭衣着取人的风气。大学教授过去上课时还打领带,但最近几年有些年轻教授穿着却非常随便。在大城市,邻里之间的交往非常有限,多半只限于说一声“Goodmorning”之类的问候话,很少串门聊天。家里开宴会,出席者很少仅仅因为是邻居而受到邀请,这避免了比阔气比排场引起的邻里纠纷。

  别人富有,本来就是引人羡慕甚至令人眼红的事,如果再怀疑富人的钱恐怕是从自己身上刮去的,不平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所以避免产生不平心理的重要条件是“把账算清楚”——在每一笔经济往来中既不让别人占了便宜,也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其实对于社会来讲,占别人的便宜和被别人占了便宜是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对个人讲当然完全不同)。只要设想:如果一个社会内没有一个人被别人占了便宜,则其必然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占了别人的便宜。因为不可能存在只有人拣便宜而没有人吃亏的事。刚到美国时,我对电话收费制管理之严格感到吃惊。大机关里的电话分两种,一种是无人看管可以随便使用的,但此种电话只能拨通本单位内部;另一种可以拨市内、长途、乃至国际电话。后一种电话都有人看管,如果要借用(事实上等于揩油)必须事先声明拨往何处征得主管同意。美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免费搭车”,他们对于白吃、白拿、白占十分敏感,所以创造了这样一个专门名词,不像我们习惯成了自然,见怪不怪。

  防止免费搭车最有效的手段,并不是用道德说教去劝阻,而是赋子每个人有保卫自己正当收入的权利,从财源上杜绝别人拣便宜的机会。相反,如果每个人自觉自愿把自己创造的财富交出来,这样汇集的巨额财源便成为喜欢拣便宜的人的可趁之机。税收从表面上看是不与权利相称的义务,但从根本上看,正因为每个人享受了国防、治安、道路、公共服务(例如路灯),才有纳税的需要。所以纳税并不完全是无权利的义务。美国人纳税意识很强,常说“纳税和死亡是人生逃不了的两件大事”。但同样强烈的是百姓对政府开支的监督意识,几乎每天报纸都有文章或消息,直接间接议论这件事。凡此种种,其原则是每笔钱的来龙去脉都要弄清楚。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尽量做到各负盈亏,不吃大锅饭。

  生产力越发达,分工必定越精细,其结果是交换越频繁。美国种小麦的农民仍在市场上买面包吃,因为自己做面包的成本比买面包的价格高。此时农民生产的商品率达到 100%。不仅农民如此,几乎每一个人全都靠交换来获得自己生活用品,于是金钱成为主宰一切的因素。美国之成为金元帝国恐怕与这一点有关。在美国,人人都谈钱,也不避讳谈钱,钱成了推动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力。然而对每一个人有价值豹事物却不限于能通过交换得到的东西,例如健康是有价值的,但钱却买不来健康;新鲜空气是有价值的,但穷人和宫人呼吸同样的空气。此外,成就、友谊、寿命、理想等对生命的价值丝毫也不比物质享受次要,而都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美国人重视钱,与前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价值观比较是一个进步。但物质享受相对满足之后,又发现了人生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追求。有一些美国人觉悟到了这一点,近几年环境保护热风起云涌,自然主义提倡回到自然去,宗教热忱久盛不衰,也许指出了下一个世纪人们将逐渐从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回复到一个比较均衡的人生价值观。

  小结:收入差距大未必引起社会动荡,关键在于造成差距大的原因何在。把账算清楚,可以避免产生忿忿之情,剥削也就不再可能。经济交往中的糊涂账往往成为内部摩擦的原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5-27
建议你写房价的供需矛盾,这个相对于简单,而且在自己身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以下为摘取的一篇文章的分析,也许对于你所要求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的暴利

认知上的差别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一是不被任何人知道;二是它只被一些人知道而不被另一些人知道;三是它被所有的人知道。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说的是在某一事件中所涉及的信息在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很多,知识结构的不同,教育水平的不同,交流能力的不同等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参与者所获信息含量的不对称,即市场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者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另一类是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时间的不对称,市场交易的双方获取信息的时间点有先有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存在不当获利的机会,凭借自己占有信息的优势来误导或欺骗另一方,使自己获利而使他人受损。

“信息不对称”催生下的信息经济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最常见、最让人感到头疼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要算是虚假广告了。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者时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奈。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和精力的有限,消费者通常无法精确地去判断广告的真实与否,以至于与虚假广告有关的“信息不对称”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信息的不对称给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假设:一个是竞争假设,市场中的每个经济主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个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主体拥有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是绝对完全的、对称的。然而,假设毕竟是假设,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掌握的信息总是不那么的对称,所以就有了古人的一句谚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信息的不对称势必会导致信息的优势方为牟取自身的更大利益而做出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行为,它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使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很难能够以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市场的失灵。同时,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带来道德上的风险(Moral Hazard),滋生腐败。

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斯宾塞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开始关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的领域对信息经济展开研究。1970年,阿克尔洛夫在哈佛大学期刊发表了名为《次品市场》的论文,对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他在该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柠檬”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劳动市场的信号》则是斯彭斯的研究成果,该文对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斯蒂格利茨通过分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等道德风险问题提出,缺乏信息的交易方应该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2001年,为了表彰阿克尔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三人对信息经济学做出的突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们三人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

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信息不对称是核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两大支柱。通常,我们一听到信息经济学,就会把它和计算机、通讯网络联系在一起,将它等同于信息产业经济学。其实不然,信息经济学是一种理论经济学,它是在否定了从亚当·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完全信息假设”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应用性很强,它的意义并不在于理论方面,而是在于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第3个回答  2008-05-26
“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某种经济现象“这个比较好写了。
比如我们在买卖中来说明”信息不对称原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如果完全对称就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卖方就只能获得平均利润,但现实的社会并不是如此,因为买方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种现象在消费品市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大家去超市买东西吧,超市的经营者获得的产品信息肯定比消费者多,这样消费者才会到某个超市买东西,大家并不是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只有这样商家才会盈利,而不是得到刚能弥补成本的利润。
其它商业也是如此,仅供参考啊。
第4个回答  2008-06-02
1、题目宜小不宜大

内容宜深不宜浅

2、课题要新

逻辑要顺

文理要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