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谁?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是所谓的“表儒里法”。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对外关系
参见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通过连年的战争开辟西域、东征朝鲜、将闽越、蜀及百越等蛮族融入中华民族中。

晚年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家庭
陈皇后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卫子夫,后亦被废黜 生刘据(戾太子)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阳石公主 诸邑公主
王夫人 生齐怀王刘闳
李姬 生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 燕刺王刘旦 广陵厉王刘胥
李夫人 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 生刘髆(昌邑哀王)
尹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邢娙娥)
赵婕妤(钩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是所谓的“表儒里法”。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对外关系
参见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通过连年的战争开辟西域、东征朝鲜、将闽越、蜀及百越等蛮族融入中华民族中。

晚年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家庭
陈皇后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卫子夫,后亦被废黜 生刘据(戾太子)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阳石公主 诸邑公主
王夫人 生齐怀王刘闳
李姬 生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 燕刺王刘旦 广陵厉王刘胥
李夫人 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 生刘髆(昌邑哀王)
尹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邢娙娥)
赵婕妤(钩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希望可以帮助你 同意请采纳 不懂可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1
一般说来,除汉文、汉景所用的“上元”、“中元”等记元年号外,汉武的“建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但“建元”是否实际使用过,是有争议的。具体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年号始自元鼎三年,其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系后来追定的,在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中作如是说。
二是年号始自元狩元年,据称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有相关文字。
三是年号就是从建元开始的。
我查看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按《史记.孝武本纪》所载,“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这里丢掉了元朔,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里的“其后三年”,由前文查知,应该是“获麟”后六年,也就是元狩六年。
从后文“其明年……其夏六月中,分阴巫锦为民祠魏(月隹) 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也可证明,乃是元鼎前一年,为元狩六年。
《汉书》中的“武帝纪”中没有相关记载 ,但在“郊祀志”中的记载和《史记》一模一样。
但是元狩六年的说法,和前边三种说法都不相符。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而且在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砖铭》一书中,收有“元狩二年”、“元狩”、“元鼎元”铭文砖。
以此看来,至少在元狩二年就应该开始使用了年号。
但《史记》、《汉书》成书时间一在西汉,一在东汉,太史公直接就是武帝时人,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会弄错么?
另:关于元鼎三年(网上还有元鼎四年的,不知所自)的说法,我在查找时偶然发现,《史记》中“其后三年”是在“文成死明年”之后一段。“文成”是指齐人少翁,按《资治通鉴》,诛杀少翁一事发生在元狩四年。以此推算,可以得出“其后三年”是元鼎二年。不知有无可能是前人由此推算,又误计一年造成的。
附一说:
年号:
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前163年—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关于后元年号,在《汉书》中,有写“后元元年 ”、“后元二年”,也有写“后元年”、“后二年”。对此学者解释不同。有说年号只有一个“后”字;有说年号为“征和后元”;也有说“后元”就是年号,史书省略,写作了“后元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当时只称做元年,而年号还没有起好,二年汉武帝驾崩,后人用“后元二年”(意思是元年之后的第二年)来区别,在传抄过程中“后元年”多写了一个“元”字,而导致误传。目前一般都用“后元”年号来表示这个时期。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1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是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所使用的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建元年号,并不是汉武帝一开始就定名的,而是有官员为了讨好皇帝,认为“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在武帝元鼎三年时新作出来,再往前追加所定的,后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就称武帝第一年为建元元年。
第3个回答  2013-04-11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是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所使用的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第4个回答  2013-04-11
汉武帝其年号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