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异同

尽量当成是一个问答题形式,谢谢啦!
或者是一个名词解释

一、指代不同

1、法律事实:就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2、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特征不同

1、法律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

2、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决定主观意识,只有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意识的作用才能取得实践结果。

三、特点不同

1、法律事实: 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

2、客观事实:当意识把某一个外在的事件和物质作为对象时,这个事物作为客观存在依赖于意识和感觉去认知,也就是说,当你不去感觉和意识它时,它就不是对于你的客观存在,它是对于认知对象而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法律事实

百度百科-客观事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所谓“客观事实”,就是原本发生的,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事实。在诉讼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观事实,并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进行裁判。案件的发生通常是在若干时间(年月、或者数月数年)以前,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法官都不可能在场,任何人都无法准确描述、再现客观事实,即使某些当事人能够准确描述、回顾客观事实,司法机关、法院法官一般都不会相信或采纳。因此,法院认定事实,不可能依人们的直观,不可能根据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身感知,来判定案件事实的真伪。因此,一个案件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事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离,更有的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客观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官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所作的合理推断与认定,理论上称之为法律拟制事实。这种合理推断、认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简单来说,法律事实就是用证据支撑起来的事实。就律师而言,不关心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而要看证据能说明什么,由此,证据至关重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3
法律事实不是法律术语就算了,如果是就是严重错误,不应该这么臆造,所有法律的立法、执行基础是实事求是精神。客观事实即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有可能不能被完全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有一天会让人不能胡言乱语捏造事实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关系上,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们的认识的事实真相,法律事实是依照法律程序、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案件事实。有时法律真实几乎等同于客观真实,但有时候又与客观真实完全相悖。有证据支撑的事实才叫法律事实,法院采信的必须是法律事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5-17
法律事实是已经产生的结果话 是显示的没有争议的事实
客观事实是外在的时候是可以推定的事实 是一种事实产生的条件事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