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有哪几种常见的手法?

填词主要可以表现的有什么手法?

以前填词,总怕被人说“不合词律”,一味一字一字地按照词谱填词。近日看了《词学概说》(吴丈蜀著,中华书局出版),才知道宋人填词过程中,早就用过很多“超越”诗律词律的灵活手段。现在将这些手法,简单地总结介绍如下:

一。在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的情况下,可用普通话“第三声”的字代替平声字,而不算破律,不用再行救拗。
这是因为早在宋词中,就用过这种灵活处理方式。宋词中,平声字可以用入声字和上声字代替。古音的入声已经分散化入四音中,而上声字,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三声”。

二。采用增字句,即“衬字”手法。
有时为了词意更加完美和完整,准许在定字之外增加一两个字。增加的字就称为“衬字”,在算词律时,增加的“衬字”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衬字”手法往往是增加在不影响词曲演唱的地方,比如句首。宋词中就有不少用了“衬字”手法的好词,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的“定’字,就是一个多出来的“衬字”;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载”字,也是个“衬字”。这两个例子中的“衬字”,相当于我们所的前缀,不影响词曲的演唱和吟诵,还增加了词的艺术效果。可见填词中适当的“衬字”手法,可为词作者填词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

三。灵活断句。
有时为了词意的完整完美,在保持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准许把上句的字移几个到下句,反之亦然;也可以把一句分为两句,把两句分为三句,把三句合为两句。。。灵活断句。
这种灵活断句手法的依据是:因字数不变,并不影响到乐曲的演唱,宋词中也不少。不过,在词与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之后,这种灵活断句的手法就很少用了。

四。拗句。
不仅在一定得用某个“破律”的字词时可以用拗句,而且作者还可以根据词句的声律感觉,刻意地安排拗句。也就是说,词句中“字1”不合词律,用“字2”代替完全可以符合词律,也不会损害词意,但却念起来反而拗口,那么可以坚持用“字1”,并以救拗补救,使词合律。
这其实是给用“拗句”找多了一个理由。宋词大家中的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就常常以“声律”为由用拗句,他们都是精通声律的。

之所以介绍以上的四种填词的灵活手法,主要是现在很多词作者,没深入了解词律的相关知识,一味地按谱填词,造成某些词句的僵化拗口,甚至整个词意的缺陷;形成了很多表面上合乎词律,实际上却误会甚至玷污了词律的“怪词”。当然,我们也坚持,在你还没有填上几首词,填词技巧还不是很熟练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的按谱填词吧,特别是对于那些练习之作。等熟练了之后,你再灵活变通也不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