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主要内容: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作者心目中是一个节日。《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写作目的: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达了作者放入强烈谴责。

扩展资料

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

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文章的第一节结尾一句只有“于是,完了”四个字,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现出来了。

而写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欢乐情绪时:“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一句,真有画龙点睛之妙。至于题为《五猖会》,所记述的却都是五猖会之前的事情,并没有正面写到五猖会的盛况,这种剪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鲁迅去看五猖会的心情,早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开船以后的一切活动于他全然无味了。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乐道“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那就会大大冲淡主题,失去应有的艺术效果。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猖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8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

写作目的: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达了作者放入强烈谴责。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五猖会是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五猖,也叫五通神、五郎神等,是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相传为兄弟五人。

此文题为《五猖会》,但未写五猖会,却对东关的两座庙,即五猖庙和另一梅姑庙,以幽默、调侃以至嘲讽的口吻和笔调作了介绍,顺便对所谓“礼教”给予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刺,使此篇反封建的意味更加浓厚了一些。这种剪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鲁迅出生在一个从小康到困顿的封建家庭,鲁迅的父亲虽不同于禁止“妇孺”去看赛会的封建顽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摆脱孔孔孟之道的束缚。在他看来读书—科举—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天经地义”的。

鲁迅七岁起就开始读《鉴略》,长年被关在牢笼似的家庭里,强记、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过着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牢笼”生活。鲁迅有感于少年的经历,创作了此文。

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

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

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文章的第一节结尾一句只有“于是,完了”四个字,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现出来了。而写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欢乐情绪时:“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一句,有画龙点睛之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7
主要内容: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作者心目中是一个节日。《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写作目的: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达了作者放入强烈谴责。
扩展资料
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
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文章的第一节结尾一句只有“于是,完了”四个字,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现出来了。
而写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欢乐情绪时:“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一句,真有画龙点睛之妙。至于题为《五猖会》,所记述的却都是五猖会之前的事情,并没有正面写到五猖会的盛况,这种剪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鲁迅去看五猖会的心情,早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开船以后的一切活动于他全然无味了。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乐道“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那就会大大冲淡主题,失去应有的艺术效果。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猖会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当中。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写作目的: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5-21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