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隐居的名人?

要有名的撒!

陶渊明、范蠡、孟浩然等。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宗”,有《陶渊明集》

2、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百度百科——范蠡

百度百科——孟浩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6
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历史上有名的有几位: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范蠡 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严光 本姓庄,史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一名遵,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人,流寓于桐庐。严光少有高名,王莽天凤中(14~19),严光在长安遇到刘秀,于是两人同受业尚书,结成好友。当时刘秀尚微贱,得与严光交友常引以为荣。刘秀起兵反莽,严光积极拥护。新地皇四年(23)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刘秀何时登位做皇帝还在犹豫中。前将军耿纯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依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因望攀龙附凤、附凤翼,以成其所志也。”就是说,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人,是为了做官,荣宗耀祖。严光对“攀龙附凤”甚不感兴趣。更始三年(25)六月,刘秀登基做皇帝,定都洛阳,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0
陶渊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