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分别是那个不平等条约割让出去的?

如题所述

1、香港分别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割让出去。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

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2、澳门是《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割让出去的。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扩展资料:

一、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

澳门回归是继香港回归之后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斗争和奋发图强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祖国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

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澳门历史的新纪元。澳门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事实中,看到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看到了“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定会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政府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的方针政策:

我国政府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在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简称为“一国两制”、“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香港、澳门享有基本法赋予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现时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素有 "东方之珠"的美称。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岛。1856年,英国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O年1O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包括西南的岛屿昂船洲),永久割让给英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借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O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月3O日期满。这些新租地总面积约为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后被统称"新界"。

澳门古称"蠔镜",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现时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西南。1553年,葡萄牙商人谎称商船通风暴,借澳门曝晒"水渍贡物"并贿赂明朝官员,得以入据澳门。但直至鸦片战争前的近300年间,中国明清政府仍然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赋税。

1845年8月,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趁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之机,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在澳门任命了自己的总督。1849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封闭中国设在澳门的海关,侵占关闸,驱走香山县吏,占领了澳门半岛,之后又于1851年、1864年分别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12月,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门,宣布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等于承认了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权。

1928年4月,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通知葡萄牙政府,决定终止《和好通商条约》,但葡萄牙殖民者仍继续占据着澳门。1957年,葡萄牙将澳门列为其8个"海外省"之一,归殖民部管辖。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后,新政府实施"非殖民化"政策,宣布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葡萄牙管理的中国领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9

香港回归中国,经历的哪些事情?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