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及其作者简历

愈多愈好!急……

第1个回答  2013-05-13
 风起云飞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擒贼先擒王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
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折戟沉沙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柳暗花明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前度刘郎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隔岸观火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人,请作一首绝句作为门剌。"乾康说道: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
黄卷青灯
陆游生在积弱积贫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四十六岁时,陆游入蜀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一年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办理军务,这让陆游很兴奋,因为四川宣抚使驻南郑(今陕西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战派的领袖。陆游积极投身军旅生活,放马走遍南郑前线,为北伐献计献策。但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任了个参议官的闲置,这对于做梦都是"兵戈铁马"的陆游来说实在难以忍受,他在《客愁》诗中写道:骑马出门无所诣,端居正尔客愁侵。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