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议论文?怎么抓住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应试作文得高分最好(还是材料)

今天下午考试,请各位有经验的人帮忙啊!!!

议论文写作技巧:审题在先,立意在后。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审清题意,审准题意,使立意切合题意。这就像准确地破解密码才能入其堂奥一样,每个作文题都有其密码,有的还不止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依据相关的途径破解其密码的过程。准确地破解密码、切合题意的作文才是有效的作文。在审题上,要心细如发,切忌囫囵吞枣、粗枝大叶、浅尝辄止。如看到作文题《父辈》,不认真想想“父辈”的内涵、外延,就立意为“父亲的爱”去写;看到话题“读”,不认真看看命题者“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的提示,不假思索,就写成“我喜爱的一本书”;那不是出力不讨好吗?偏题了,离题了,南辕北辙,哪里还能谈得上什么高分!我们要重视审题,但也不必把审题看得过难,在审题上要充满自信。关于各类文题的审题,我将分专题来分析阐述。
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灵魂,是统帅,立意要力争做到深刻、新颖。
2006年高考,安徽以“读”为话题写作文,如果立意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层面,就很难算“深刻”;如果能从“无字书”中读出字来,从“自然、社会、人生”中读出有别于书本的道理、情感来,就显得比较深刻一点。比如对“香菱学诗”,一般都从香菱苦学或黛玉指导得法立意议论,而茅盾在《论“入迷”》中则从香菱“急于做个诗人”立意,批评香菱有“虚荣”心,想通过读杰作而急于求成。由于见解的新颖,所发议论不同凡响,就给人以新的启示。所谓立意新,就是指文章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对于同样的生活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怎样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如箕子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预见了商朝的灭亡;比较鉴别,通过比较看出事物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如鲁迅所说的从大作家定稿与未定稿的比较中认识写作规律;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
立意新应注意作文的境界与格调。阅卷老师普遍喜欢有新意但又不失控的作文。要避免怪、俗、偏、低的立意。要避免如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说:“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秦牧《艺海拾贝·核心》:“如果思想水平低下,即使有一定的生活素材,即使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没法写出好作品。” 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写出高境界、高品位的作文,是很重要的。
关于高考作文立意,有人奉献秘诀曰:作文就是弯弯绕,围着人生来回绕,正面反面反复绕,绕到800绕完了。从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看,人生观还真是作文立意的核心。下面,再提供几点立意的参考:
1、在议论说理时,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一是分析要全面,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二是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对立面的转化。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格调、知识积累等。在作文中,要体现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所应有的精神境界、知识储备、人文情怀和思维质量,避免思维的简单化、片面性,减少一般作文中常见的幼稚、肤浅、偏执、狭隘等通病。
2、注意“意象”的选择与转换。有“象”才具体可感。比如,谈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以《桥》或者《立交桥》为题目,这就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意象。写校园生活,以《成长》为题,不如以《小树》或《春风》等为题。一篇以“自然之道”为材料的作文,考生以《天平》为题,指出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否则,自然法则的“天平”就会倾斜,文章获得了高分。有的高考作文题本身就是“意象”,如2008年安徽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就要把它转换成对应的具体意义,如鲜花、祝福、奖状、成绩单,或者温暖、爱心、希望,“妈妈”也可转换成祖国、大地、地球母亲等,作文就有可能得高分。
3、巧设角度。“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考试大纲说:“高考作文鼓励见解多种多样。”对于同样的生活,每个人的感受往往不同,在高中语文书上就有两个这样的作文题目《我渴望有个后妈》、《我想生病》,这比直接写爱爸爸、关怀生病的同学就有一种新鲜感。但这种标新立异不要走极端,要合常理,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逆向思维。在作文时,如果按照常规思维(惯性思维、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不能写出新意,就可以逆向思维来行文。如2005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下文举例提到的某年某地某考生的作文均为满分作文,可上网搜索看原文),文章大胆地讲遭遇妖魔的种种“好处”: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写出了一篇获得好评的独特的作文。但是要注意不要“跑得太偏”,要圆熟。
5、巧析文字。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奇妙最有意思的文字,通过对具体的汉字形体结构的拆解、分析,往往也能出新意,成妙文。如2005年北京一考生《说“安”》,开篇把“安”字作为写作对象,“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切入点独特、新颖。
二、材 料
材料是构成写作内容的事物。比如议论文,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就是材料。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观点,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新鲜。写作时,立意确定之后,紧接着,就要去搜寻、选择相关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更新。作文材料要“具有时代特色”(考试大纲);注意收集鲜活的材料,背诵一些名言警句;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在常见材料或陈旧材料中,努力发掘出新意义,例如批评“滥竽充数”中其他的吹竽者对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也负有责任,如充当老好人,不予揭露。
1、陌生化。陌生化是写出优秀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陌生化了才有新鲜感,不要图省事用那些早已老掉牙的材料。使用鲜活材料一定要与试题的题意切合。如2008年吉林一考生《精神的三间小屋》,文章既巧借毕淑敏一篇文章的题目为题目,又在文章中使用了苏轼给友人李常的信以及帕斯卡尔、卡文迪的材料,在陌生化上下了一定的功夫。
2、演绎化。借用阅读中得来的材料,历史人物或事件,用想象、联想,来一个故事新编,古为今用,表达试题的题意。2004年陕西一考生的《昭君行》、2005年甘肃一考生《〈后庭花〉的自述》、2006年陕西一考生《当他逝去的时候》(题目中的他是荆轲),或演绎历史人物,或演绎古书中记载的乐曲。
3、结构化。注意选用材料的时空跨度,一般采取古+今、中+外的模式。如2007年河南一考生《我的独立宣言》,选用了国外的威尔玛·鲁道夫、国内的河南中医学院的女大学生、李想等材料,对于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4、密集化。“发展等级”中有一条就是“丰富”。材料要重质,要典型,以一当十,但也要有一定的量,要有合理的密度。在上海等地,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给材料的运用提供了较大空间。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给材料提供的空间也比较大。关键还不仅仅在于字数问题,而且在于文章的充实度,在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写作能力、写作水平能否有一个最佳的展示。你肚里有货,不写出来,阅卷老师怎么知道呢?当然要注意精当,不要重复、罗嗦,拖泥带水,叠床架屋。2007年北京一考生《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文中先后列举纳兰性德、李煜、陆游、王维、元稹、韩愈、林则徐等7人的事例,围绕“寂寞”主题,使用大量材料,文章显得丰厚、扎实。
三、结 构
结构是谋篇布局,把写作材料合理地有效地组织起来。结构要完整、严谨,才能成文,才能使一篇文章“站立”起来,形成有骨有肉的丰满形体;结构要匀称,古人“凤头、猪肚、豹尾”、“启、承、转、合”等都是关于结构的经典之谈;结构各部分各层次之间,要气血贯通、脉络相连,成为一个有机体。高考作文“结构完整”是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新颖别致”,达到这个要求能够拿高分。
1、板块结构。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断巧妙“连接”起来,用以表现一个主题,要保证文章文意贯通,逻辑严密。用诗词作小标题,如2007年四川一考生《一步与一生》,就用杜牧《清明》诗,作各个板块的小标题。用人物,如2008年河南一考生《震灾无情人间有爱》,就选取震灾中涌现出来的三个典型人物,采用人物+事迹+评价的方式结构文章。用诗词与人物相结合。并列式,如2004年重庆一考生《菊花飘香的季节》,三个板块的标题分别是“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递进式,如2007年北京一考生《沉默的父爱》,分别以“6岁”、“16岁”、“昨天”、“今天”作小标题。
2、三部曲。800字左右的高考作文,一般以三大段为宜。在写高考作文时,直接以“三部曲”之名来写作,也是一种好的结构方式。2006年湖北一考生《三部曲-----关于母爱》,三个标题是“第一部:日篇”、“第二部:月篇”、“第三部:星篇”。
3、分论点结构。一般来讲,议论文通常采用这种结构,文章中每段的开头就是本段的分论点,一般横向、纵向或者横纵结合展开。2006年安徽一考生《品读欧阳修》,就用“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让人钦佩的阔达、让人感动的勤奋、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作分论点横向展开。
4、反复咏叹。在文章中,每段开头都用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有连贯、强调的作用,能强化表达效果。如2005年浙江一考生《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文章除第一段外,另外三段的开头都是“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5、对话。设置一个场景,把不同的人物通过时空转换,坐到一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6、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照;要注意人物与事物的复杂性,不要简单化,绝对化,片面性。
7、蒙太奇。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效果截然不同。如:一个人在笑;手枪直指;惊恐的脸/惊恐的脸;手枪直指;一个人在笑/前者表现怯懦和惶恐,后者表现勇敢。运用蒙太奇结构作文,要创造几个或多个元素(画面),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内容(主题),使文章在形象设计上简洁而丰富,凸现主题。
另外还有双线交织结构、呼告结构等等,不一一细述。
四、语 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要拿高分,还得讲究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考试作文,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判给。“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江苏一作文评卷老师)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有的阅卷者对这类语言很反感。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
1、引用诗文。古典的、现代的,中外的,恰当引用,能显示文学素养和品位。可明引,可暗引、化用,还可嵌引。暗引、化用不必加引号,如“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乡村的怀抱中,用心灵去倾听生命的真谛”(2008年浙江一考生《感受乡村》)。“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山西一考生《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嵌引使语言生动有意蕴。
2、富有意蕴。在有限的文字之内,含有丰富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就是意蕴丰厚精警的句子。平时注意锤炼语言,写作时可以把别人或自己的“警句”、“格言”恰当地用到作文中。
3、幽默语言。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幽默语言,体现自信,体现智慧。如2007年重庆一考生《高考名人录》,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借助方仲永、闰土、孔乙己、诸葛亮、范进等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高考的感悟和体会,诙谐幽默。
4、朴实语言。好文章并不是一定要多用华丽的词藻和诗词名句。以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内容真实,不加雕饰,纯净真诚,自然天成,也能出彩。如2007年江苏一考生《怀想天空》,记叙父亲和自己收割麦子的场景,本色、自然,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文章”。
5、名著语言。阅卷老师大都是中文系科班出身,运用名著语言更能得到认同和欣赏;要对所借鉴的名著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非常熟悉,能熟练运用。如2004年江西一考生《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红楼梦〉外一篇》。
6、激情语言。体现活力,文章有气势,笔端带情感。感情饱满,激昂慷慨,多用短句,恰当运用感叹句、问句,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如2005年四川一考生《永远的苏武》。
7、修辞。广义修辞泛指遣词造句,修饰辞章。这里主要指狭义修辞,如排比,增强文势,神盈气足;比拟,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地表现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等等。
本文来自wenku.baidu.com/=http://www.jiaoyuda.com/GuangGaoQ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