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选分类

(如田园类、思乡类等等)

从诗歌的题材看,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山水田园类诗歌、咏物言志类诗歌、怀古咏史类诗歌、边塞征战类诗歌、惜别念友类诗歌、反战爱国类诗歌,等等。

1.山水田园类诗歌。这类诗歌主要是指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古代一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与田园,通过描绘江湖风光、田园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常将所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咏物言志类诗歌。诗歌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个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3.思乡怀亲类诗歌。诗歌作者因一事由而产生怀亲、思乡之类的感慨。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怀古咏史类诗歌。诗歌作者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5.边塞征战类诗歌。这类诗歌主要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主要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惜别念友类诗歌。古代文人注重友情,常写一些离别抒情的诗歌;;也写一些念友赠序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反战爱国类诗歌。古代征战频繁,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一些文人用诗歌抒发了反战与爱国的情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8.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9.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白鹭鹚》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10.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写景抒情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3.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抒情为主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讽刺诗。讽刺诗就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15.题画诗。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5
李白思乡的诗很多,除了《静夜思》,仅列三首供参考:

1.《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比较

王维和李白都生活在盛唐时期,是当时诗坛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尽情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水,但他们的山水诗在意境上有很大的差别。
王维的山水诗给人一种空灵感,静中见动,以动衬静,以空间写时间,创造出了幽静圆融的诗的意境,使读者在一片空寂中自然而然地捕捉到生命最本质的律动。王维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如《田园乐》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柳绿”这种色彩鲜明的感受固然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整个的诗境是由绘画的静态美构成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静态意境,主要是对自然的空寂状态的再现。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碧绿的竹林来历弹琴长肖阿,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漠,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静的快乐当中。他笔下的静境不是一种死寂,而是先写静,再衬以动,以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引发更多的联想。因此,大自然的一切在这里是空寂宁静的,然而又是充满生机的。
李白的山水田园诗是以对动态物象的共鸣为中心构成的,追求的是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他突破了六朝以来一般诗人对山水进行的平面的,静止的描写,把自然那种极富动感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山水田园诗的动态意境主要表现为空间的运动感,时间的动感和心理的活动感。《望庐山瀑布》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对空间动态的物象的描写。太阳正照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周围飞腾起轻飘飘的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好象长长的大河挂在这香炉峰的绝壁上,扬起飞沫,直流而下,这种迅猛之势真使人怀疑是不是天上的银河从那高高的天空跌落了下来?这种意象十分雄伟、壮丽,显示了一种巨大的魄力。《早发白帝城》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则体现了时间上的移动和心理上的活动。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旅途中走到三峡,遇赦免而返时写的,因为之前充分体验了逆水而上的艰辛和流放的伤感,而今却是顺流而下的轻松和喜悦,这种心情在诗句中以轻快的节奏和快速的镜头转换表现出来的。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