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美国、俄国、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如题所述

法国、美国、俄国、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之处:

1、都是是指19世纪工业生产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一场变革。

2、都是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3、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法国、美国、俄国、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1、法国产业革命的基本道路和过程与西欧其他国家大体上相同。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①经过产业革命,重工业虽然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轻工业中,高级奢侈品的生产占了很大的比重。奢侈品的生产要依靠手工技艺,使用机器比较困难,而且产品也主要是供应国外的需求,并不能扩大国内市场。

②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企业大型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中小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大型企业的数量大大落后于当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③法国产业革命从开始到基本完成,用了大约50年的时间。但是它发生在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在可以汲取外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有利条件下,这样的发展速度同其他国家相比也就显得缓慢了。

美国进行产业革命的条件趋于成熟,表现在:

①具备了独立自主地发展近代工业的政治前提。

②农业繁荣,市场广阔。

③可以从外来移民以及其他途径获得英国的先进技术。

④这时期商业、海运业资本向工业的大转移,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和开采,以及吸收外国投资,基本上解决了产业革命所必需的资金问题。

⑤经济资源极其丰富。

⑥自1816年开始,逐步地实行了保护工业发展的关税政策。

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成为俄国长期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①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主要靠国外引进,本国没有建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机器制造业。这表明俄国所完成的是一场不完全成熟的产业革命。

②产业革命前期与农奴制相交织,后期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相联系。

③在上层建筑方面,并没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俄国产业革命是在沙皇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进行和完成的。

德国产业革命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开始得较晚,但得以利用从英国进口的新机器和先进技术,因而加快了工厂工业的发展。

②从轻工业开始,但能较早重视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改组工业结构,结果重工业跟着轻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在普鲁士军国主义影响下,重工业的发展与军火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受普鲁士的传统影响较多,产业革命是在城市封建残余势力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同一时期的工业增长不如美国发展迅速。德国产业革命的这些特点对以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产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国产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国产业革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生产速度。
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在论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人们总不忘提及它的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税收政策等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还有一点必须补充进去,那就是市场的扩大。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凯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顿、卡特莱特以及瓦特等人的发明等等,这里就不去叙述了。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说是得天独厚之处。这当然要首推它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通过吞并、廉价购买等等手段,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东起太平洋,西濒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的领土辽阔的大国。仅半个多世纪,领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领土的矿产、水利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就为它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农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专业化布局便形成起来。东北部是传统的工业区,西部是辽阔的农业区,而且依自然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小麦王国”、“牧牛王国”、“棉花王国”和葡萄园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点,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工业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产地南部,产粮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补,需要加强商品交流。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甚至成10倍地增长。美国工业革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随着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战后重建南方的过程也使南方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19世纪初年,美国人口只有700万左右。到19世纪中叶,国土面积如此庞大,人烟更显得稀少。年轻的美国以开放的气势,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仅19世纪后半期,移居美国的人口就有2700万之多。美利坚合众国居民的主体,就是由外来移民构成的。美国工业革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在独立后的一段日子里,政治上虽已取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在经济上却还一时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因此,工业革命也是它争得经济独立的出路。在促进工业革命方面,联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游资,贷款给工业界;实行关税保护;鼓励科技进步,实施专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国工业革命又一个有利条件。
与英国一样,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业。还在18世纪末,美国人便仿造了珍妮纺纱机。不久又发明了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纪初又从英国引进织布技术。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随后,服装、制革、玻璃、毛纺等行业也实现了使用机器生产。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两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两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大长的时问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是不足为奇的。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愈发举步惟艰。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起资产阶级的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情况才有明显好转。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工业革命的环境由此而大为改善,于是开始起飞。到40年代末,蒸汽机数量从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机马力的降低说明,蒸汽机已开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机主要是用于采矿时从矿坑中抽水,需要大马力。这时已可安装到轻纺工业中作为动力装置。法国的纺纱机已有了11.6万台。
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修筑速度相当缓慢。整体看来,法国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为数不是很多,工业革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来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虽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复辟王朝是靠反法联军刺刀的保护重建统治的,前景如何难以测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愿甘冒风险去投资工业,宁肯将资金投放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包债、放国债而起家发财,几个世纪来形成了传统。在他们看来,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担风险,还可利用手中的资金影响操纵有价证券市场。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放债和股市交易,而不愿大量直接投资于工业。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操纵的政权,自然以金融贵族的意志为转移去施政,这就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开始之时还不明显,到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日益尖锐起来了。这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真正起飞后不久,又因统治者的政策而受阻。法国工业革命尽管起步很早,但是进进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资金不足,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半个多世纪下来,仍然水平不高。这正是它的突出特点。
工业革命的最大转机,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之后。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以强力的手段稳定了形势,又以种种顺应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帝国时期被称作“农业黄金时代”。到60年代后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表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德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意志还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有数十个邦国和自由市。同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并非所有邦国都同时开始了工业革命。以普鲁士为带头人,并不断扩大在全德意志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普鲁士的资产者逐步引进英国的机器,使用机器的纺织厂开始建立。就在这时,普鲁士政府出面,联合了18个相邻的邦国,于1834年建立起关税同盟。18个同盟国互相取消商品进口关税,还统一了税制。这个全德性质的关税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经济领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统一市场,为工业革命的腾飞注入了新的血液。
第一次工业革命
50年代正是普鲁士经济改革告一段落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为提高,产值增长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到工业革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工业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50、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铁路线长度迅速增加,铁路运货量增长27倍,生铁产量增长5.6倍,钢产量增长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货币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单位、商业法规、交通管理等等的统一,更使工业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战争后从法国攫取来的50亿法郎赔款,充实了工业资本;割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金属矿钾盐和铁矿石,为化学工业和冶金业提供了巨量的原料。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在其腾飞之时,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错之际,这就有利于它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得到开展。同时德国政府又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这就使工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从而使得德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编辑本段
意义作用
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小资产阶级热衷追问

可不可以从各个方面具体一条条回答比如说它的背景和带来的结果,简单清晰明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