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的墓叫 孔林??

如题所述

 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规模 孔林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明人黄养正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 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30
因为林是对墓葬的最高级称谓,其地位高于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公元前551年,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鲁国取邑孔家小院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主人孔纶老年得子,喜出望外,想起自己一年前曾在尼丘山析祷求子,又见此儿相貌奇特,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以为神灵真的降福于孔家,为了称谢老天的赐予,便给此儿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是后人对
他的尊称。
  孔丘的诞生虽然给孔家带来了一片喜庆吉祥,但丝毫未冲淡孔府门前冷落的气氛,因为孔丘的父亲64岁时才娶了颜征在为妻,当时的颜征在才17岁,老夫少妻,在当时来说是不符合礼节的。谁也没料到,数十年之后,孔丘成为闻名一代的显赫人物;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孔府因孔丘的诞生而成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孔林也因为孔丘的葬地而成为千万叹祭祀和晗仰的地方,成为一个淳朴自然又充满诗意的名胜。孔子曾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葬地称陵完全是有资格的,为何却称为“孔林” 呢?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的时代,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想以自己的仁政学说说服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化干戈为玉帛,结果事事不如意,到处碰壁。救国平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他只能在68岁高龄时回到阔别14年的家乡,潜心整理古代的典籍并记录当地的历史尽管他的社会学说不为当时的诸侯理睬,但他的渊博知识和伟大人格感动了一大批青年,这些青年一生追随孔子,虽经常困厄干穷途,却日日弦歌不断。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后,鲁国上下哀悼,当政的鲁哀公亲自写了悼文,抱怨苍天为何如此不公,连这么一个老人都不愿留在他的身边,抛下他一个孤零零地忍受心中巨大的愧疚。但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认为鲁哀公在孔子生前并未重用他,死后追述孔子的德行是不合礼节的,他们遵循一种古老的信仰,
从四面八方持奇木异树来到老师的墓地,栽种在坟军的周围,形成了最原始的孔林,这也同当时的葬俗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人死后的处理方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而逐渐成了一件大事。在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存在丧葬事宜,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有的随意掩埋,有的只是听之自朽,既不封土,也不于食树。直到春秋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坟丘形式的墓葬。相传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就病故了,
葬在了防山上,母亲怕孔子前往祭拜,影响学习,一直没告诉他父亲葬在何处。直到孔子17岁时母亲病故,孔子才从邻居那儿知道了父亲的葬处。为了便于祭祀父母,孔子主张将父
母合葬在一起,并筑起坟丘,孔子成为第一个在父母墓上封土为坟的人。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随着葬礼观念的加强及高台夯土技术的发展,在墓坑上堆筑高大的陵体,已普及中原。
  奇怪的是孔子死后,据说仍是葬后而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也许担心天长日久找不到老师的墓地,故而不约而同携带着树种来到孔子葬地,围绕着墓地种植下树木,以为老师墓地的标志。与此同时,不少弟子还为老师守墓。比如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之一子贡,是一个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富商,他在老师墓前盖了一座茅屋,为老师守墓六年。这些弟子守墓时,必是年年植树。现在的孔子墓地东边,有一个被称为“楷亭”的凉亭建筑,亭内石碑上刻有一棵古老的楷树。相传在孔子死后,子贡将一棵楷树苗种植在老师的墓旁,后来这裸树长成参天大树。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后人便将这棵楷树的枯干图像刻在石上,筑亭纪念孔子弟子们用植树的方式来表达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子贡六年为老师守墓,当他哭辞孔子墓时,绝不会想到老师以后会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之所以坚持守墓和栽种楷树,除了寄托对老师的哀思外,恐怕也是担心有朝一日,他千里迢迢来凭吊老师,却找不到老师的墓地而无处祭奠。的确,孔子身后也寂寞了几百年。他躺在弟子及后人栽植的树林
里,始终只有墓而没有起坟堆。直到东汉桓帝时,朝廷才以官方名义修了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幽滋赐给祭田、墓田,重修和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孔林规模。孔子的墓地上也堆起了马背形的封土,称为‘冯盟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确实应该感谢孔子的弟子们,他们用植树的方式寄托自己对恩师的思念,才使我们后人能知道这位古代圣人的葬身之地。孔子在丛林环绕中长眠了2400余年,孔子墓不称孔陵而称孔林.恰如其分地把孔子同那些功业傲天下的帝王们区分开来,因为他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圣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