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学校环境与学校形象之间的关系

这是内容,求个800-1000字的作文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师生交往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论对于师生生活状态的改善,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教育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已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所公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使师生的学校生活达到良好、和谐的状态,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以“相互理解”作为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仅将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副产品的看法。师生双方重视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避免伤害彼此关系的言行,将有助于发挥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改善师生的学校生活状态 新型师生关系的提出源于对师生学校生活状态的关注。新型师生关系以关注学校教育为起点,对于师生校园生活赋予深厚的人文关怀,着眼于师生双方校园生活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等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让教师在受到充分尊重和谅解的氛围中工作,将使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3�有助于师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新型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精神层面的交往,注重师生关系对于主体精神的陶冶和培育,强调师生交往是教师的主体精神与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教师的主体精神对学生的主体精神产生启迪性影响。师生双方通过这种交往,可以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促进自身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4�有助于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 新型师生关系重在以“理解”为基点,引领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双方将对方以“文本”的形式加以理解的过程。这种特殊的“文本”的形式加以理解的过程。这种特殊的“文本”不是符号化的构成物,而是共时的、共在的真实存在。师生在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中体验到真实的关系,把握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学生通过理解教师“文本”,可以从中体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教师通过理解学生“文本”,可以从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中体味到学生心灵的渴望,感受到自身教育工作的神圣和尊严,从而不断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师生双方都能寻找到自己发展的原料和动力,从而建设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教育的成效,也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教师树立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生命是一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校教育过程是其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优化师生交往,实际上也是改善师生生活、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才能使师生倍加珍视学校生活,才具有共同建设学校生活的动力基础。 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气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加深对于规律的深刻认识,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克服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思想,要认识到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只有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够认真处理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协调统一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既有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成熟,也有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教师只有遵循“以学生以本”、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宗旨来实施教育活动和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得以建立。 2�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 有人说,孩子是“家长心中的树,老师眼中的林”。这话不假。由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宝贝,家长特别希望老师甚至所有老师都来关注关照这个孩子。而老师的教育教学是立足于几十个人一个班的整体,而家长往往缺少这样的参照系统。因而,很容易出现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而老师对其评价却一般的现象。所以重视每位家长的孩子,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才是让家长满意、达成合作的关键。可是,老师时时刻刻对班上每个同学都关注行得通吗?这里的技巧全在于老师心要“诚”、脑要“灵”、眼要“准”、嘴要“勤”、手要“平”地去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 心要“诚”——心诚则灵,该表扬时就表扬,该提醒时就提醒,该批评时择机批评,不做作,不卖弄,落落大方,诚心诚意,切忌为迎合学生和家长而所为。 脑要“灵”——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采取“好雨知时节”的不同关注方式,入情入理,幽默析理,触摸人心。 眼要“准”——老师要放大眼睛,扫描课堂每个角落、学生外在表现、内在心境,潜心留心意学生的“闪光闪念”,“一览众山小”地心中有数,不拘一格地与之随时交流。 嘴要“勤”——当学生一有进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时,老师要及时发自于内心地进行赞扬,由衷地在班上用恰当的方式表示祝贺,并通过家访的形式告诉家长使学生感到自身的成就感。 手要“平”——喜笑褒扬皆教育,但要公正、公平合理,不能偏袒,不能过分,还要提防阴错阳差。这课前课后大大小小关注关心学生的事例太多了,举不胜举。 只要教师捧着一颗爱心,了解学生的心灵需要,不仅仅关注他(她)“犯错误”的时候,更重要关注“闪光点”的瞬间,学生就会深感老师在关注关心自己,学生就会进步。而每个学生都希望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更希望老师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同学、告诉家长。在肯定中委婉要求,在赏识中渗透指导,这样一来,一定能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尊自信,越走越好。 3�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记得我班上曾有那么一位学生,在我上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总感觉这位同学有点懒洋洋、萎靡不振的感觉。当让他做作业时,要么应付着在那边翻翻书像在找答案做,要么干脆回答“不会做”。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位学生,感觉原因可能就是这位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而且由于恶性循环使他根本就没有品尝到学习中的快乐以及努力学习后所带来的成就感。为了先找回他的自信,我时刻注意这位同学“闪光”的地方。后来在一次计算机上机操作中,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强,尤其是这位同学的打字速度更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对这一情况的发现,我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位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以后,该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集中了好多,但有时还是有点管不住自己,有点走神。所以我又找这位学生谈了一次话,我说:“××,你最爱的表现很棒,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你有没有发现,你以前回答我‘不会做’的题目现在大部分都能做出来了呢。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现在有这个‘心’要去学,有‘心’就能学好,所以以后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先不要轻易说不会,这可不是男子汉的表现哦!”。现在这位同学上课还一直做笔记,表现真的很不错。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事实上的导向功能,它使教育活动按照教育评价规则去进行,不断实现教育评价的指标。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当前中小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知识的考核上,学生升学系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最主要的依据也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获得,忽视相互间的精神交往。因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和推动。评价制度的变革能够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支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