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赏析)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如题

肖邦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并不多,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和e小调)是他早年在这一领域的一次尝试。这两首协奏曲的写作时间十分接近,即同在出国前的一段时间写出,看来出国的准备也是主要的动力之一。《f小调协奏曲》在1829年间写出,编入作品第二十一号,当时作者才十九岁;1830年3月初演出成功之后肖邦续写的《e小调协奏曲》,列作品第十一号,同年十月在作者离开祖国之前的告别音乐会上首演。由于《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出版时间(1833年)比《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6年)早三年,故一般都把实际上晚一年写出的e小调协奏曲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协奏曲创作,似乎是想把贝多芬的精神带到协奏曲的殿堂里来,但是正如舒曼所说,他“不像这位伟大的天才——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队的大军,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换句话说,肖邦袭用古典协奏曲的体裁,但是他却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处理,他不套用独奏乐器同乐队竞奏的原则,而让钢琴起着主导作用,着墨不多的乐队通常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肖邦的这两首作品的钢琴声部都很美而有力,主题素材的安排也很有条例;但相对地说乐队部分却比较贫弱,因此,许多名家为这两首协奏曲重新配器的版本,在音乐会上也常可听到。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的风格并无多大区别,《e小调协奏曲》的基本内容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也可以概括为爱情的叙述和对幸福的憧憬,但是这首e小调比后者更为成熟,技巧更华丽,效果也更完美,特别是他的第一乐章写得最为成功,音乐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色彩性的对比和交响性的动力发展。这一乐章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乐章的庄严引子由乐队奏出,他给音乐带来一种戏剧性的气氛,在乐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部和尾声中都可以看到它。
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诉的因素,它一开始便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这样的调性关系显然也是越出常规的。
第二个呈示部开始时,钢琴独奏依然从引子主题进入。随后依次呈现的两个主题在节奏上稍有变化,第一主题还有一些宣叙的音调作为补充,然后用练习曲式音型结构的美妙长句以连接乐章的第二主题。总的说来,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沉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尾声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孟祥、优雅、敏感、情感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这些美质,在第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e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时,在第一乐章之后曾经插入一首咏叹调(独唱与合唱)的演唱,这首声乐曲是当时的音乐会指挥写的,他想以次促使听者更能专心致志地听赏这首篇幅较长的协奏曲,即为第二乐章预先准备相应的情绪。关于第二乐章的内容,作者曾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说过:“这并不是强有力的,而是富于浪漫气息、优雅而伤感的,它意在唤起温柔的回忆,正如一个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面对这宜人的景色,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种美丽印象那样。”
第二乐章用同名大调写成,作者称它为“浪漫曲”。乐章开始时用弦乐器(加用弱音器)带有鼻音效果的银白色音响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乐章总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详、平静,有如一首夜曲。
乐章中段较有激动之情,但其织体同前一主题仍相近似。
这两个主题纯属肖邦式的各种纤秀的装饰发展,构成了一幅月夜大自然的色彩画面,其中树叶的簌簌声、流水的潺潺声和夜莺的啼啭均隐约可辨。最后,基本主题转在乐队上再现,钢琴则以剔透的和声华彩为之伴奏,但音乐依然保持原来的歌唱性特点。
最后乐章是由两个主题组成的回旋曲,有前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这首终曲描绘的也是民间的欢乐舞蹈场面。乐章的第一主题采用波兰的克拉克维亚克舞曲的节奏,它的重音突出,旋律豪放,充满着勃勃生气和澎湃激情,最易令人想到民间狂欢的场面;第二主题同样雄浑有力,节奏明快,但它温暖、抒情,乐队活跃的伴奏还强调出它的俏皮,从而有别于前一主题,总的形貌同《f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更相接近。
这两个主题的欢乐素质,结合着钢琴的华丽技巧,使这最后乐章具有节日欢腾的色调。这首协奏曲从首演以来,一直以高度的诗意和乐观的情绪吸引住听者的主意,在世界优秀的协奏曲作品中,它无疑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3
如音吊的节奏而改变
第2个回答  2013-05-03
如音吊的节奏而改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