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学生中谁是他最看好的? 急!高分悬赏

孟子的学生中谁是他最看好的?

一、乐正克

乐正克,复姓乐正,名克,鲁国人,曾为鲁臣,是孟子弟子中唯一的官员。据现代教育家郭沫若考证,《礼记》中系统地总结论述先秦时代教育理论的《学记》为其所作,其中“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理论至今被教育界奉为圭臬。孟子称赞乐正克为善人、信人。乐正克曾推荐孟子做鲁国官员,但未能如愿,而乐正克却实现了孟子未能从政的愿望。当听到乐正克在鲁国做了官员时,孟子竟“喜不能寐”,以为他“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乐正克在孟子弟子中地位最高,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被封为利国侯,配享孟子于孟庙,这是孟子有配享之始。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乐正子。时至今日,在孟庙亚圣殿东侧神龛内供奉着乐正子塑像,是殿内唯一陪祀孟子的弟子。

二、公孙丑

公孙丑,复姓公孙,名丑,齐国人,今寿光市人,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寿光伯,从祀孟庙,一直位设东庑之首。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贤公孙子。公孙丑勇武好学,直爽磊落,“有政事之才”和“不动心”之问。尝慕管仲以期孟子。而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是愿意学他的吗?”因此其论不动心于孟子。孟子又对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一书中有《公孙丑篇》,多与孟子谈论政治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揠苗助长”等名言出自此篇。

三、万章

万章,姓万,名章,齐国人,今淄博博兴人,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西庑之首,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贤万子。万章博学好问,“尝与孟子辩论尧舜禹禅继,伊尹、孔子、百里奚出处,与夫交际之礼,不见诸侯之义” 。万章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孟子》一书中有《万章》篇,是《孟子》一书中与孟子问答最多的弟子,与万章问答共有十五处,其中九处世关于古人行为上的疑问,可见万章是一个喜欢尚论古人、热爱研究历史的人物。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作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孟子唯一的一个学生。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今邹城西南有万村因万章而来,万村、淄博张店、滕州分别有万章墓。相传孟子在峄山设帐授徒,万章就到峄山拜孟子为师,至今邹城当地还流传“万章误失登云鞋”的故事。

四、公都子

公都子,复姓公都,其名不显,“楚有公子田,食邑于都”,疑为楚人。能言善辩,勤于思考,学养深厚,连孟子都赞“公都子有学业”,“有好辩之问,有性善之问,又与孟季子有义内之辩”,是孟子得意门生之一。他的关于“人性善恶重要与否”的发问,引发了孟子“四端”德行的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平阴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东庑。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贤公都子。

五、陈臻

陈臻,姓陈,名臻,齐国人,今蓬莱人。性格内向,颇有心计,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蓬莱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东庑。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儒陈氏。相传是孟子出游列国时负责保管钱财和生活保障的弟子。《孟子》一书中载有陈臻与孟子关于“辞受、去就、收予之礼”等问题。孟子第三次离开齐国回邹时,齐王开出“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弟子(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的优惠条件,并由陈臻转告孟子,但仍未能挽留住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下》中,孟子对陈臻提出的“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作出了完美的答复,提出了“君子不可货取”的著名论断,形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观念。
六、陈代

陈代,姓陈,名代。温文尔雅,长于伦理之学。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沂水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东庑。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儒陈氏。《孟子·滕文公下》中载,陈代见诸侯来聘请孟子,孟子不去谒见,劝之“委屈一尺却能伸直八尺,好像是值得去做的(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七、屋庐连

屋庐连,复姓屋庐,名连,任国人,今济宁市人。由《孟子·告子下》“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知之。北宋政和五年被封为奉符伯,从祀于孟庙,一直位设东庑。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儒屋庐氏。对礼颇有研究,曾有著作,“笔自为书,其中似凿”,但未见传世。“尝著书言彭聃之法。后学于孟子。与任人辩礼与食、色轻重,及论季子储子之交际”。任国曾有人问他 “礼节和吃饭哪样重要?”、 “娶妻和礼节哪样重要?”。 屋庐连不能圆满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求教老师孟子。

八、高子

高子,姓高,一名高齐,齐姜太公(吕尚)之后,食采邑于高,因以为氏。赵歧注云:“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明《邹志》记载“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宋政和五年从祀孟庙,位设东庑,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儒高氏。高子曾随孟子在齐,孟子离开齐国在昼停留时,尹士对别人说孟子是为了贪图富贵来齐,得不到重用而离开。高子将尹士得原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齐王如果用我,天下百姓都会安居乐业,我在天天盼望齐王改变态度呀。”尹士听了这话后说:“我真是个没有见识的小人呀”。高子还曾与孟子探讨《诗经·小雅》中的“小弁”那篇诗章是小人所作,而孟子则曰:“小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此处孟子将高子称之为“高叟”论之,似年长于孟子。孟子曾批评高子的心被杂草堵塞了。明《邹志》论高子:孟子尝谓茅塞其心,又论其为诗之顾。

九、孟仲子

孟仲子,姓孟,名仲子,邹国人,今邹城人。东汉学者赵歧注云:“孟仲子,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认为孟仲子是孟子的堂弟。而《孟子世家谱》记载孟仲子为孟子之子,序为二代(“二代仲子,三代睾”)。曾跟公孙丑学习,是一个能说会道、反应敏捷、处事周到的灵活人。孟仲子随孟子游齐,负责接待和处理日常事务。一天,孟子因齐宣王不够礼遇而称病不朝,次日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恰巧齐王派人来探视孟子并有医生同往。孟仲子巧妙应付,告诉来人孟子已上朝去了,同时派人追赶孟子,告诉孟子不要回家先去朝廷。明《邹志》记载孟仲子:孟子之从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按仲子,赵歧注谓孟子从弟,朱子因之。宋政和五年从祀孟庙,位设西庑。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改称先儒孟氏。

十、充虞

充虞,姓充,名虞,出自从周官充人以后,以官为氏。曾随孟子游齐,又随孟子归邹。充虞深得孟子信赖,常随孟子左右。《孟子》一书中记载了有关充虞的两件事,即“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孟子葬母时使他监理棺椁的制作,葬毕问孟子棺木置办的是否过于华美了(木若以美然)。孟子回答,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去省钱(君子不以在天下俭其亲)。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同行,路上看到老师不高兴,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慰藉孟子。引发孟子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千古豪言。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西庑,其封爵为昌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充氏。

十一、徐辟

徐辟,姓徐,名辟,邹国人。今邹城东南徐桃园村旧有徐辟祠,为其后人所建。《广韵》注谓:“徐氏,颛顼之后,伯益之子,受封于徐。至徐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尝引夷之见孟子”。墨家信徒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拒之,并通过徐辟,以厚葬父母事例训导夷之。一次徐辟请教老师,孔子为什么赞美水。孟子以“有源泉水充沛、无源雨水容易干涸”的例子阐述了“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观点。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西庑。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徐氏。
十二、彭更

彭更,姓彭,名更,《广韵》注谓:“彭氏,大彭之后。”敏而好学,好标新立异,但常失之于偏颇。在跟随孟子周游列国的途中,看到庞大的出行队伍,向孟子发出疑问:咱们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随从好几百人,到处得到诸侯的款待,这样做合适吗(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答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继而阐明了“通功易事,羡补不足” 的社会分工观点。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西庑。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彭氏。

十三、咸丘蒙

咸丘蒙,复姓咸丘,名蒙。齐国人,祖上鲁国人。咸丘本是地名(原在鲁国)。鲁大夫食邑咸丘,因以为氏。“齐之隐士。尝问舜之臣父臣尧于孟子”(明《邹志》)。咸丘蒙好读《诗》、《书》,曾向孟子请教尧舜孝道之故事。他引用《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请教如何看待舜和父亲之间的君臣、父子关系。孟子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妨害诗的本意,不能因诗句而妨害写诗的根本目的。只有认真去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诗的意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从而形成孟子读书不能“断章取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治学观点。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西庑。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咸丘氏。

十四、桃应

桃应,姓桃,名应,邹国人,今邹城市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西庑,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有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孟子·尽心上》)。桃应好学尧舜,又习法制,他以舜为例,向孟子请教孝与法的关系。他问道:假设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皋陶怎么办?舜又会怎么办?(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答曰:舜应该象扔掉一双破草鞋一样把“天子”那顶官帽子扔掉,然后背起父亲逃走,沿着海边住下来,陪伴父亲颐养天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反映出孟子“父子亲情比‘王天下’重要,道德比事业重要”的价值取向。

十五、浩生不害

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约年少孟子四十岁左右。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东庑,封爵为东阿伯。清乾隆二十一年年(1756年)改称先儒浩生氏。“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浩生不害对孟子器重弟子乐正克不解,问道:“乐正子,何人也?”孟子回答:“善人也,信人也”。浩生不害又问:“何谓善?何谓信?”孟子回答:“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十六、盆成括

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位设东庑,其封爵为莱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盆成氏。“尝欲学于孟子,闻道未达而去”。盆成括从学于孟子,道未通而急于出仕。他离开孟子,在齐国做了个小官。孟子听说后,气愤而又悲痛地说“死矣盆成括”。学生们问老师:何以事先已料到盆成括会被杀死?孟子答道:他的为人,有点小聪明,但不知道做君子的大道,所以会招来杀身之祸(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十七、季孙氏

季孙氏:复姓季孙,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季孙氏。性格“倔而拗”。

十八、子叔疑

子叔疑,复姓子叔,名疑。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封爵为承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子叔氏。性情桀骜不驯。

十九、滕更

滕更,姓滕,名更,滕国人。赵歧《注》云:“滕君之弟,来学于孟子者也”。滕更求学于孟子门下,因滕文公与孟子的友好关系,颇有优越感。一日,向孟子提问,孟子不答。公都子不解,问道:“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回答: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竟占了其中的两条(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3
万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万章对整理、编著《孟子》一书有一定贡献。《孟子》七篇中有“万章章句”凡十八章,万章名字出现22次之多;对孟子有“尧以天下与舜”、“伊尹以割烹要汤”、“敢问友”、“敢问交际”等之问达38次之多。《史记》载,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

希望能够帮到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03
万章:万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