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天子.一代名臣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些人说的是谁?

如题所述

两朝天子:指朱姓的后梁朱温和明时的朱元璋都做过天子。也代指朱姓家族。

一代圣人指:宋时的朱熹称亚圣。也代指朱姓家族。

煮天子父指:楚汉争霸时项羽曾经烹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也代指项姓家族。

为圣人师指:春秋时孔子曾经拜过项橐为师。也代指项姓家族。

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煮天子父,为圣人师。出自:朱氏对联故事(朱项斗联)。

扩展资料:

朱项斗联故事:

传说有个小镇住着姓朱和姓项两个家族。两姓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姓朱的家族盖了一个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姓项的家族,岂甘落后,也兴师动众,盖了一个。

姓朱的族祠先盖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门上挂一幅有气派的对联,以压倒姓项。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到: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过龙庭、当过皇帝的朱家人;

理学家朱熹,在大宋时代,也曾以“亚圣”名震天下,是朱氏门中杰出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们根据这些历史典故,在祠堂门左右各书四个字,构成楹联一副: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项姓祠堂也建成了。项家看到朱姓祠堂楹联的狂妄口气,大为愤慨。因此,他们召集了全家族的大会,又把秀才们找到一起,考察项氏家谱,专门研究如何写一幅对联,才能压倒朱姓的凌人傲气。

很多人都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天地间,哪有比这些更神气的呢?”谈过来,谈过去,商量了几天,总讨论不出个头绪来。最后只好决定:出重赏,向外界征求楹联。

朱姓那边,见到这种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漂打鱼船。有个外乡人应征来了。项家把他尊为上宾。在项姓召集的全族首脑人物会上,外乡人给大家讲了两个历史故事:

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故事。孔子曾经拜在项橐(读驼)的门下,向他学习礼仪。

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故事。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后,用大鼎将他煮死。

这个外乡人讲完故事后,大声向众人说:“朱氏门中有人当过天子,项门中人,曾把天子的父亲煮死;朱氏门中有人称为圣人,项门中人,曾经是圣人的老师。我要代你们项姓用以上的历史故事,作一副对联,压得朱家透不过气来!”

外乡人的话音一落,项姓族人立刻欢呼雀跃,杀牛宰羊,盛情款待了这位外乡人,并给以重赏。第二天,项姓宗祠的大门上,也是左右各书四个字:煮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副对联与朱氏宗祠门上的那幅,针锋相对,凌顶压头,占了上风。朱族的人见了,目瞪口呆,一语不发。朱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朱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6

“两朝天子”和“一代名臣”说的是姓朱的人家(朱温和朱元璋);“煮天子父”和“为圣人师 ”说的是姓项的人家(项橐和项羽)。这些说法都来源于《朱项斗联故事》。

传说有个小镇住着姓朱和姓项两个家族。两姓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姓朱德家族盖了一个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姓项的家族,岂甘落后,也兴师动众,盖了一个。

姓朱的族祠先盖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门上挂一幅有气派的对联,以压倒姓项。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到: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过龙庭、当过皇帝的朱家人;理学家朱熹,在大宋时代,也曾以“亚圣”名震天下,是朱氏门中杰出的一个风云人物。

他们根据这些历史典故,在祠堂门左右各书四个字,构成楹联一副: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项姓祠堂也建成了。项家看到朱姓祠堂楹联的狂妄口气,大为愤慨。因此,他们召集了全家族的大会,又把秀才们找到一起,考察项氏家谱,专门研究如何写一幅对联,才能压倒朱姓的凌人傲气。

很多人都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天地间,哪有比这些更神气的呢?”谈过来,谈过去,商量了几天,总讨论不出个头绪来。最后只好决定:出重赏,向外界征求楹联。

朱姓那边,见到这种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漂打鱼船。有个外乡人应征来了。项家把他尊为上宾。

在项姓召集的全族首脑人物会上,外乡人给大家讲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故事。孔子曾经拜在项橐(读驼)的门下,向他学习礼仪。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故事。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后,用大鼎将他煮死。这个外乡人讲完故事后,大声向众人说:“朱氏门中有人当过天子,项门中人,曾把天子的父亲煮死;朱氏门中有人称为圣人,项门中人,曾经是圣人的老师。我要代你们项姓用以上的历史故事,作一副对联,压得朱家透不过气来!”

外乡人的话音一落,项姓族人立刻欢呼雀跃,杀牛宰羊,盛情款待了这位外乡人,并给以重赏。第二天,项姓宗祠的大门上,也是左右各书四个字:烹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副对联与朱氏宗祠门上的那幅,针锋相对,凌顶压头,占了上风。朱族的人见了,目瞪口呆,一语不发。朱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朱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扩展资料

朱温,后梁(五代之一)的开国君主。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先投降唐朝,后又消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但地盘仅限于黄河中下游。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君主。早年参加红巾军起义,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军阀,消灭了元朝,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帝国。

朱熹,南宋大儒,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项橐,春秋时期的名士,以熟知周朝的礼仪闻名。孔子(儒家创始人)年轻时曾经拜在项橐的门下,向他学习周礼。

项羽,消灭秦朝的名将,号西楚霸王,与刘邦(汉高祖)争夺天下时在鸿沟对峙。项羽为了逼迫刘邦投降,曾经威胁要用大鼎煮了刘邦的父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8
孔丘
第3个回答  2013-04-28
【朱氏对联故事】
〖朱项斗联〗(另有版本为《刘项斗联》)
传说有个小镇住着姓朱和姓项两个家族。两姓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姓朱德家族盖了一个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姓项的家族,岂甘落后,也兴师动众,盖了一个。
姓朱的族祠先盖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门上挂一幅有气派的对联,以压倒姓项。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到: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过龙庭、当过皇帝的朱家人;理学家朱熹,在大宋时代,也曾以“亚圣”名震天下,是朱氏门中杰出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们根据这些历史典故,在祠堂门左右各书四个字,构成楹联一副: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姓祠堂也建成了。项家看到朱姓祠堂楹联的狂妄口气,大为愤慨。因此,他们召集了全家族的大会,又把秀才们找到一起,考察项氏家谱,专门研究如何写一幅对联,才能压倒朱姓的凌人傲气。很多人都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天地间,哪有比这些更神气的呢?”谈过来,谈过去,商量了几天,总讨论不出个头绪来。最后只好决定:出重赏,向外界征求楹联。
朱姓那边,见到这种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漂打鱼船。有个外乡人应征来了。项家把他尊为上宾。在项姓召集的全族首脑人物会上,外乡人给大家讲了两个历史故事:
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故事。孔子曾经拜在项橐(读驼)的门下,向他学习礼仪。
另一个是秦汉时代的故事。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后,用大鼎将他煮死。
这个外乡人讲完故事后,大声向众人说:“朱氏门中有人当过天子,项门中人,曾把天子的父亲煮死;朱氏门中有人称为圣人,项门中人,曾经是圣人的老师。我要代你们项姓用以上的历史故事,作一副对联,压得朱家透不过气来!”外乡人的话音一落,项姓族人立刻欢呼雀跃,杀牛宰羊,盛情款待了这位外乡人,并给以重赏。第二天,项姓宗祠的大门上,也是左右各书四个字: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这副对联与朱氏宗祠门上的那幅,针锋相对,凌顶压头,占了上风。朱族的人见了,目瞪口呆,一语不发。朱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自此,朱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