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妃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是花盆底还是像电视剧里康熙王朝里的那样的平底鞋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极富特色。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通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底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8
  花盘底鞋清代一种绣花鞋名称,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起源于古代汉族木屐。木屐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古人穿的一种木底鞋。古人称鞋为“履”,“屐”是一种有齿之“履”,屐齿在底板下,有双齿(前后各一)、单齿(平底木屐)、三齿等。屐齿呈直竖状,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满清入关后,贵族妇女改良汉族平底单齿木屐成花盆底鞋,底鞋仍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起源  关于花盆底鞋(木屐)的起源 民间相传,   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第一、认为古人衣服比较长,置高底,可使衣袍不拖地弄脏(男女都可以穿),(《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妇女穿还可不暴露双脚。 第二种说法   第二、认为古代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在汉代成为妇女出嫁时所必穿的鞋子。(《后汉书·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 第三种说法   第三、古人行军为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加附木块增高,(《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马步俱进。)到清代后发展为宫廷妇女专用的花盆底鞋。
第2个回答  2013-04-17
花盆底,鞋前方带绒花,鞋底是有弧度的工字型
第3个回答  2013-04-18
花盆底鞋
第4个回答  2013-04-17
是花盆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