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国时期晋楚之争的过程

古代战国时期的时候,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过程。简单一点@!

春秋时期,晋楚之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南边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楚成王还不断把自己势力向北渗透。这样以来,就和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的晋国,发生了尖锐的利益冲突,矛盾渐次上升激化,一场大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就要爆发。周襄公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宋国(今河南商丘地区)投靠晋国为名,派兵攻宋。宋成公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将军先轸说:“现在能和晋国抗衡的只有楚国,主公想称霸诸候,就必须打败楚国。楚国不久前把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和曹县地区)拉过去,又和卫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北)结成亲家,现在是他们三国关系最好的时候,而曹、卫两国是我们的仇人,我们出兵去打这两个国家,楚国一定去救援,这样宋国的围不就可以解了吗?我们的仇也报了,攻打曹、卫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晋文公决定出兵。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出兵一举灭掉了曹、卫两国。但楚国还是围着宋国不肯撤兵。晋文公认为:如果不去救援宋国,就会失去盟友,要去救宋国,就免不了与楚国一场恶战。而只靠晋国自己的兵力很难战胜楚国,只有联合秦国和齐国共同攻打楚国才能胜利,晋文公为了和齐、秦两国结成统一战线,就用重礼贿赂两国,又设计挑拨齐、秦和楚的关系,最后实现了晋、齐、秦三国联盟。
楚成王一看形势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通知攻打宋国的领兵统帅成得臣退兵,并对他说:“晋侯在外奔波多年,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现在又和齐秦结成联盟,我们不一定打得过他们,不如收兵吧。”成得臣是一个非常刚愎自用的人,他认为打下宋国是早晚事,现在撤兵太可惜,灭了宋国再班师回朝也不迟,因而拒绝撤兵。
成得臣为早日取胜,加紧攻打宋国,遭到宋国的顽强抵抗,一时难以取胜。晋文公又许给曹、卫两国国君,只要和楚国继绝关系,就允许他们复国,曹、卫两国君立即写信与楚国断交,并把成得臣的使者扣下。结果成得臣被气得七窍生烟,令楚军解除对宋国的围攻,集中兵力北上和晋军作战,楚军在楚丘和南下的晋军形成军事对峙,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晋军拥有战车700乘,驻扎在莘北(今曹县莘冢集村),晋文公登上有莘之城观看楚军的阵势。他发现楚国军心浮燥,求胜心切,急欲作战,他下令晋军后退三舍。一舍为30里,三舍为90里。原来,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流亡到楚国时,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招待。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你做了晋国的国君,拿什么报答我?”重耳说:“金银珠宝,你多得很,珍禽异兽本是贵国的特产。如果托你的福,我能够回国当上国君,一定和楚国和平共处。将来万一两国开战,我一定命晋军退避三舍,来报答你的恩情。”楚成王只当重耳是说笑话,就笑了笑,并没放在心里。今天晋楚两国开战,是晋文公兑现自己承诺的时候了。晋文公这样做,一是实践自己的诺言,取信于天下,二是以弱示敌,使楚将成得臣产生轻敌思想,只要楚军一直追击,就有理由和他们作战了。晋文公这样做,首先在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心理上占有优势,为赢得这场战争打下了思想基础。晋军一口气后退90里,在城濮安营扎寨,列好阵势,以待楚军。晋军的后退,使楚军产生了错觉,认为晋军软弱,不勘一击,打败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
4月4日,严阵以待的晋军出其不意,向楚军右翼发起猛烈进攻,由陈国、蔡国士兵组成的楚军右翼防线突遭打击,将士惶恐万分,都迫不及待地弃阵而逃。成得臣见此情形,气急败坏,遂指中路军队向晋军反扑。晋国的将军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导士兵假装败退,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地面上尘土飞扬,显现出十分慌乱的样子,意引敌深入,再逐一歼灭。成得臣一向狂妄自大,不知是计,遂指挥楚军穷凶极恶地猛追不放。这时,晋军的中路精锐将士拦腰冲杀过来,楚军腹背受敌,将士死伤无数。成得臣这时方知中了晋军的埋伏,见势不好,急令收兵,才幸免全军覆没。
楚军战败的消息传到楚成王耳朵里,看到将士伤亡惨重,心里非常恼怒,再加上对成得臣一意孤行做法早已不满,不由破口大骂:“随他出征的将士死伤这样多,他还有什么脸面回来!”成得臣听了此话,羞愧万分,于是拔剑自刎而亡。晋军大胜的消息传到洛阳,周襄王派人慰劳晋文公。晋文公把俘获的1000名楚兵和100辆战车献给周王。周王又赐给晋文公红、黑色弓箭各100张。在那个时候,周王赐弓箭于诸侯,是很高的奖赏,表示允许这个诸候自由征伐其他诸侯。晋楚之战,大大提高了晋文公在诸候中的威望,晋文公借机会合诸侯,饮血为盟,当上了霸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7
首先,一般认为,战国的起点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是战国的起点。所以,晋是一个存在于西周和春秋的国家,自然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和楚国有过战争。回到正题,从晋文公重耳之后,晋楚争雄其实是春秋的主旋律。虽然春秋号称五霸,其实大多数时间是晋楚两家争夺霸权的。二者相争开始于晋文公时期,文公流亡国外时,曾经被楚成王厚待。而其即位后,却和楚国发生了城濮之战,一举确立霸主地位。著名的典故退避三舍也正是出现在此次战争之中。文公死后,晋国也一直为中原诸侯看做抵御楚国(中原诸侯视之为蛮夷)的盟主。故而等到楚庄王时,楚国要建立霸权,必须打败晋国。在这个背景下,公元前597年,晋楚发生邲之战,楚国打败晋国成为诸侯盟主。其后双方互有征战,诸侯时而归晋时而附楚,不堪其扰。晋楚因无力彻底击败对方,同时国内也有内忧,于是在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作出了“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决议。即双方共为霸主,小国对于双方都有同样的义务,形成了均势局面。其后双方之间没有大的征伐
第2个回答  2013-04-17
楚成王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未继承国君时,曾漂泊到楚国,楚成王对他很好!后问他将怎么报答,晋文公先回答大量的珠宝,绫罗绸缎,成王还是继续问这个,晋文公认真的说,如果以后回国在战场上和楚国军队相遇,当退避三舍,报答楚成王对他的恩情!
晋文公回国后,由于精于治国,很快由于争夺中原霸权和楚国矛盾加深,楚成王经不住手下的请求,默许子楚带兵和晋国大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即应了诺言,又麻痹了楚军,果然楚军上当,中了埋伏,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这一仗楚国元气大伤,而晋国乘机夺取兼并不少诸侯小国,成为中原霸主,楚成王自败后郁郁寡欢,含恨而终!
不过楚国是大国,百年后楚庄王打败晋国,饮马黄河,成为中原霸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