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遵守规则的故事

如题所述

有以下故事:

1.抗战爆发后,文史大家刘文典没来得及南下,为生计所迫,只好到北平一家米店当账房先生。米店老板很守规矩,从不克扣伙计的工钱。北平沦陷后,老板为躲避战乱,抛下米店,举家逃难。伙计们一时不知所措,有人提议:“发财要趁早,现在老板跑了,我们分了钱散伙,说不定这就是我们日后发迹的本钱。”

这时,刘文典站出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都有规矩,老板以前从没亏待过大家,我们应该尊重守规矩的人。现在我们不能因老板逃难而破坏了米店的规矩。我们要团结一致,继续把米店经营好,待老板回来我们也好有个交代。”大家觉得刘文典言之有理,齐心协力让米店照常运转。

半年后,老板避难归来,刘文典等人把米店的钱、物、账完璧归赵。老板欣喜若狂,对刘文典等人刮目相看,分外优待。当刘文典要去西南联大任教而为缺少路费发愁时,米店老板慷慨相助。

米店老板守住了不克扣工钱的规矩,受到了伙计的尊重。在老板逃难后,刘文典等人守住不侵害老板利益的规矩,继续经营米店,得到了米店老板的回馈。守规矩真好!

2.一位作家曾写了一个他在澳大利亚时的见闻。一天傍晚,他们乘车从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去一睹企鹅归巢的美景。

他们从车上的收音机获悉,菲律普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估计他们到达菲律普岛之前的一个小时,这场比赛就要结束。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上万辆车向着墨尔本方向开来。因为这条公路只有两个车道,他们担心会因此堵车而错过看企鹅归巢的奇景。

距离菲律普岛还有60千米时,车流蜂拥而至。此时,他们看到,从北往南开的只有他们一辆车,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却有成千上万辆!出乎意料的是,两个方向的车子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他们注意到,对面驶来的车子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破坏这样的秩序。

接着,这位作家说:“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澳大利亚人能这样自觉自愿地遵守交通规则,真叫人不得不佩服,无怪乎作者把这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赞为“规则之美”!

3.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很多文件。

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

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4.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

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5.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扩展资料:

规则(汉语词语)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参考资料:规则 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0

1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2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3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

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5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拓展资料: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

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谁都知道偷车是不应该的,是违反社会秩序、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没有哪个社会或哪所学校鼓励学生偷车。但是,为什么偷车事件还会屡屡发生呢?这是因为有人并没有一个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因此,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而是愿意和习惯于遵守规则。

这尤其表现在没有强制性力量阻止违反规则的时候,也自觉予以遵守。车子未加锁,周围又没人?怎么办?是顺手牵羊,还是帮其看管?古人说的好:君子慎独。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因为没有人监督你,人性中的不好的一面就会跳出来,千方百计地诱惑你。如果没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顺手牵羊不是没可能的。而在一念之间,你可能就铸成大错,后悔莫及。

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我有个中国同事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我们代表团有个成员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可乐瓶扔到湖里了,这在国内司空见惯。可是这个在瑞士长大的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了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恶似的。”

前不久,国内报纸也报道过“美国女士街头救人,武汉数十名同胞围观”的新闻。而在以前,曾有外国人主动地在长城捡拾垃圾。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人的宝贝,污染也是由中国人造成与外国人毫无瓜葛,他为什么要去捡垃圾?还有,为什么瑞士小孩在意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为什么美国女士在异国街头援救并非“同胞”的外国人?

一句话,习性使然,是他们自小在本国内培养的习性使然。他们打内心里就知道,不能随手扔垃圾、不能见难不救、不能污染环境。所以,他们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必要的时候站出来,很自然地做了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规则意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07

1、《列宁守纪的故事》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扩展资料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

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规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6

1.跳跳猴和嘻嘻熊是邻居,也是同班同学,他们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形影不离。

森林里的动物学校,离他俩的家有一公里的路程,他俩每天步行去上学,家长呀不送他们。放学回家呢,他们俩也是结伴而行,家长呢也不去接他们。

今天是星期一,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的,骑车的动物急匆匆地赶路。步行的动物呢,速度也不慢,大家都急着赶路呢。

跳跳猴和嘻嘻熊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黄灯开始闪烁,大部分动物都停了下来。跳跳猴才不管信号灯呢,跟着几个不守交通规则的动物,蹦蹦跳跳地朝前冲。

嘻嘻熊呢,胆小,一看见黄灯闪烁,马上就停了下来,站在斑马线外侧等绿灯。嘻嘻熊牢记着妈妈的话:“过马路,左右看,斑马线,保平安;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是提醒。”

斑马线看到这几个动物踩着自己的身体,闯着红灯过马路,他大声的喊:“喂,你们不能闯红灯啊,这危险呐!”可是,尽管他喊破喉咙,谁也不愿意搭理他,斑马线尴尬极了。

动物们闯红灯,车辆没法正常行驶,司机使劲地按着喇叭,喇叭“呜呜”地响着,震耳欲聋。这些噪音让人类实在是无法忍受,嘻嘻熊不得不用手捂住了耳朵。

这个时候,哈哈猫和爸爸正好经过这儿,哈哈猫望着傻乎乎地站在斑马线外一动不动的嘻嘻熊,嘲笑说:“嘻嘻,真胆小,你就是个胆小鬼,跟我们一起走吧!”

嘻嘻熊眼角的余光看见一辆车从拐弯处飞速地驶来,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急忙伸手拽住正要往前冲的哈哈猫。

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流氓兔驾驶着一辆卡丁车扬长而去。“哎呀,天哪,好险啊,我差点儿被撞飞了!”哈哈猫吓呆了,浑身直冒冷汗。

哈哈猫的爸爸一边感谢嘻嘻熊,一边拉着哈哈猫,严厉地教训道:“哎呀,刚刚真是多亏了嘻嘻熊救了你,否则,你的小命就难保了!”

看着这一幕,斑马线尴尬地笑了。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才不会尴尬。小朋友们,过斑马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是提醒”。斑马线才会成为我们的生命中的保障线。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5.

《汤姆挨罚》

今天早上汤姆的心情就很不好。在幼儿园,他抢小朋友的玩具、破坏别人的游戏、甚至还拿积木扔自己的好朋友……结果汤姆挨罚了。挨罚可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后来汤姆知道,爸爸小的时候也挨过罚。

汤姆在幼儿园挨罚了,爸爸没有责怪他,但告诉了他一句话:“大家生活在一起,要遵守各种规则。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汤姆记住了这句话,这句话也值得每一个孩子记住。而故事的结尾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句话。那就是,规则当然很重要,但爱和宽容同样重要。

扩展资料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

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

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

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19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十点半开始钓鱼,直到下午三点四十多,仍一条鱼都没有钓到,但孩子仍然不死心,继续钓鱼。快到四点的时候,孩子突然发现鱼竿变成了弧形,意识到有鱼上钩了,看鱼竿摆的幅度,很有可能是一条大鱼,于是,他赶紧一边收线一边喊父亲过来帮忙。父子俩费了半天劲,终于钓起来一条大鱼。 父子俩高兴地欣赏着眼前的大鱼。突然,父亲想起了什么,他看了一眼手表,收起笑容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孩子不以为然地说:“可是我们钓到的时候,还不到四点啊!这条鱼我们应该可以带回家。”父亲却坚定地说:“规定只能钓到四点,我们不能违背规定。不管这条鱼上钩的时候是不是在四点以前,我们钓上来的时间已经超过四点,就应该把鱼放回去。”孩子恳求父亲:“爸爸,就这么一次啦!我也是第一次钓到 这么大的鱼,妈妈一定很高兴,这儿又没有人看到,就让我带回家去吧!”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够因为没人看到就可以带回家。”说着,把手上捧着的大鱼放进河里。孩子眼里含着泪水看着大鱼游走了,没有再说一句话,默默地和父亲一起收拾起钓具回家了。十多年以后,那个孩子成了一名口碑很好的律师。 这个故事父亲给孩子树立了规则识和守法精神的典范。孩子慢慢懂得了要遵守社会规则,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额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