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木牛流马之谜及其综述介绍,制作原理

如题所述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9
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19
泊头市富镇二中的语文教师梁国君根据书中的描述,用了10多个月的时间,终于造出能够载物行走的木牛流马,从而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 行走原是利用杠杆原理 今年31岁的梁国君酷爱《三国演义》、《红楼梦》、《孙子兵法》等古典著作,尤其对书中涉及的一些古代工艺颇感兴趣。去年12月,梁国君观看央视《科学历程》节目,得知木牛流马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但苦于没人能够破解其原理并制造出来,让大家一睹真容。有专家认为木牛流马可能就是北方的独轮推车。木牛流马之谜激起梁国君的好奇心。他认真琢磨,猛然意识到木牛流马之所以能够运动,可能依据的是杠杆原理。他立即用硬纸片和钉子做了一只木牛的模型,用手一抬一推,模型果然向前移动,梁国君心里豁然开朗。从此以后,梁国君就利用节假日,按照《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尺寸买来木头,自己关在房间里叮叮当当地鼓捣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梁国君的木牛流马做成了,用手抬按木牛的双辕或木马的头部,木牛流马会稳稳地向前迈进。用手操作的时候,人和木牛流马总是呈三角形,梁国君说,这符合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也是木牛流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的原因。 载粮等难题一一被破解 木牛流马的运动问题解决了,那么,运载的粮食放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放在牛马的背上,装载数量有限,也不稳妥。梁国君又向书中寻找答案,书中记载,木牛“方腹曲头”,木马则有“板方囊二枚”,他灵机一动,造了两个大木箱,安放在木牛流马的腹部,既解决了装载货物问题,又恰好符合书中“方腹曲头”的描述。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技术难题。书中描写,司马懿看到蜀军的木牛流马以后,很是艳羡,派兵劫来几只,依样造出2000多只,同样用来搬运粮草,但被蜀军劫持,魏军追上之后,发现木牛流马全然不能动弹。原来是蜀军转动木牛流马的舌头,致使其不能再动。梁国君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向记者讲解说,这是因为木牛流马的舌头与内部的轴承及后腿相连,转动舌头,便制约了其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