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之,而的意思

如题所述

之是助词,表示修饰关系,意思是的。而字应是表承接、顺接的用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然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全诗(节选)如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下: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扩展资料:

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2

我们常说的“消毒”用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天下这个地方是指的天下的人,是名词,做主语;忧是忧愁,忧虑的意思,动词性做谓语。所以,之字的用法就明确了。

此处的而字应是表承接、顺接的用法,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然后”。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然后快乐。追问

顺便问一下,
感激而悲者矣,

然则何时而乐耶,
的 而 分别是什么意思?
谢谢

追答

应是感极而悲者矣
此处的而应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感慨尽生,进而十分悲伤了。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处的而历来认为是表承接的用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才”。单个人认为应是作为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我学习不能一味的去接受,要开动自己的大脑思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追问

最后一问题,
可以简单的说一下怎么判断 而 的用法(意思)
比如有什么标志一类的?

追答

第一步在判断之前你应该对而字的用法有个系统的了解,这个就需要楼主下一定的功夫去进行识记。可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408496.html
第二步结合整个句子的语境、语意等进行分析、揣摩。

追问

抱歉,我有些分不清
并列与承接 挺像的
有没有标志,或是判断方法,
在此感谢。

追答

如果表示承接的话两个动词有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比如,学而时习之。此处的而就是表示承接,学习之后然后去复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22
应该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吧追问

而 呢?
那分析一下句子成分。(求解释)
谢谢。

追答

翻译一下?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