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六年春节前夕,李唐王朝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有近400名死囚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内,准备秋后斩首。
囚犯剧照
唐太宗亲自到监狱里对死囚逐一审问,他们都说自己罪有应得,死有余辜,法官的判决很公正。唐太宗听后感激涕零,便跟死囚立下君子之约:“明天是小年,相信你们都想回家跟家人团圆,朕可以成全你们,但是你们要保证在第二年秋收之后自觉前来服刑。”
死囚们心里乐开了花,随即答应了唐太宗,唐太宗信守承诺,放死囚们回家过年,到了第二年的秋收,当年被放走的死囚全数投狱,没有一人逃亡。
死囚们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唐太宗,唐太宗为了表彰他们,下令将其无罪释放,就这是唐代非常有名的“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
很多人不解,在生死关头,为什么没有一人潜逃,是唐朝的政治清明,还是有别的原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贞观初期的死刑制度。
唐太宗剧照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重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帝王,他深知隋炀帝严刑峻法带来的后果,所以唐太宗登基后废除了五十多种死刑,根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年间,死刑的条律与古代相比减少了一半,犯罪的人也不多。
后来张蕴古因泄露了禁语触怒了唐太宗,被判处死刑,事后太宗懊悔不已,于是他下令推行“三复奏与五复奏”制,顾名思义就是有人犯了死罪,不可立即执行,京城地区要反复五次上奏,其他地区三次。
唐太宗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留点思考的时间,也是为了给子民一次再生的机会,毕竟盛怒之下容易判断失误,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误杀子民。
除此之外,贞观年间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来限制死刑,比如不能随时进行死刑的宣判。
唐朝死囚剧照
首先,冬天才能奏决死刑,其他季节都不行,其次,雨雪天、夜晚、节假日、祭屠日等也不能奏决死刑,如此一来符合奏决死刑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是贞观年间君臣理性行政的一种表现。
李世民的法治改革主要以民为本,除了判决死刑要奏报皇上,由皇上抉择以外,李世民还要亲自到监狱里询问死囚的情况,这并不是做做表面工作,问问司法长官犯人的具体情况。唐太宗会亲自审问犯人,听听他们的声音,如果有人喊冤,李世民便会下令重审此案。
所以这才有了文中开头提及的“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唐太宗的胸怀与自信,能够做到重视死囚的生命,能够这么自信地认为死囚定会归狱确实非常艰难。
这件事体现了唐太宗超前的人道主义,他推行的德政连死囚都可以感化,“众囚归狱”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故事,白居易曾写下“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歌颂唐太宗的德政,连宋仁宗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他最忠实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