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晚清女侠秋瑾英勇就义百余日后杀害她的县令就选择自杀?

如题所述

俗语道“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是说底层人士对于义气的珍视,往往要胜过读书人出身的官员、中高级人士,虽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难免有失偏颇。其实,读书为官者对于义气的珍视,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而晚清的山阴县令李钟岳,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钟岳是山东安丘人,年轻时在科场混迹多年但运气不佳,自从18岁考中秀才后,一度陷入连考连败的怪圈中,直到39岁才考取举人,44岁时又高中进士,至此才算是光耀门楣。李钟岳在翰林院供职数年后被外派到地方,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时候,又调任绍兴府山阴县令。而正是在这一年,李钟岳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原来就在李钟岳上任不久,治下便出现要案,光复会领袖徐锡麟在安徽举事失败,牵连到会党女领袖、大通学堂督办秋瑾,而秋瑾及大通学堂正在山阴县。有鉴于此,浙江巡抚张曾扬电令绍兴知府贵福,要求即刻查抄学堂、逮捕秋瑾及其同党。贵福不敢怠慢,又电令李钟岳,要其限期完成此事。

虽然上司督促甚严,但李钟岳出于良知和对秋瑾的仰慕,却替她及大通学堂辩解,并在遭到严厉申斥的情况下,故意采取拖延政策,迟迟不肯发兵捉拿“叛党”,希望秋瑾等人能够逃生。然而对于李钟岳的一片苦心,秋瑾却以“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为由予以婉拒,并在遣散众人后,毅然留守学堂。

此时,贵福又严令李钟岳捉拿“乱党”,并亲自前往山阴县坐镇监督,后者被逼无奈,只好率人查抄学堂,并将秋瑾等人押解到县衙审讯。然而名为审讯,实为谈心。在公堂上,李钟岳不仅为秋瑾设座,而且还单独与其交谈,并请她题诗、作文,秋瑾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实际上引自清代诗人陶宗亮)。

贵福闻讯大怒,厉声责问李钟岳,并出示巡抚的手谕,命令他将秋瑾“就地正法”,后者虽然据理力争,但终究未能改变结果。1907年7月15日,秋瑾等人被押至绍兴轩亭口问斩,年仅32岁。由于秋瑾是国内闻名的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革命志士,如今一经拿获便被斩首,得知消息的人士无不惊骇震悚。

“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栗栗。”见《申报·查封徐锡麟家产学堂之骚扰》(1907年7月18日)。

事后,贵福因为李钟岳屡有袒护“逆党”、抗命不行的举动,便在张曾扬面前极力弹劾他,引得后者大怒。就在秋瑾遇难后第三天,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的罪名被革职还乡,消息传开后,绍兴数百名士绅自发为其送行。面对着送行的人群,李钟岳满脸愧疚地跟他们讲:“李某的个人去留算不了什么,只是拼尽全力也未能挽回大局,实在是太遗憾了!”说罢,恋恋不舍地离开山阴。

李钟岳离任后并没有返回老家安丘,而是暂时寄寓在杭州,每日里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对秋瑾之死依然是难以释怀。不仅如此,李钟岳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并对着秋瑾的遗墨发呆、落泪,有时一天多达七八次。家人见李钟岳情绪如此低落,生怕他会寻短见,所以日夜对其盯防,但终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廿三日,就在秋瑾遇难百余日后,李钟岳趁着家人不备,在寓所悬梁自尽,终年53岁。浙江士绅听闻李钟岳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前往吊唁,而上海各大报社也争相报道此事,一时间群情激愤,在哀悼李钟岳的同时,也痛批贵福、张曾扬,使得二人由此身败名裂。

不仅如此,李钟岳去世多年后,浙江百姓依旧对他怀念不已,并自发为他在西湖建立祠堂,年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见《续安丘新志》)。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李钟岳虽然间接害死秋瑾,但因为他的结局,导致秋、李两家不仅冰释前嫌,而且还结为至交,这也是一段佳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