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是出自哪篇文章

阿Q正转、药 还是 狂人日记

出自鲁迅的《药》。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后世影响

鲁迅小说《药》自1919年5月发表以来,曾长期作为教材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工作者肖尹宪、吕绍连将小说《药》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初发表于1981年5月号《电影文学》。剧本分序幕、正戏、尾声三部分,对原著进行了充实加工。

198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药》摄制成故事片。导演吕绍连,摄影韩涵侠,陈国军扮演夏瑜,梁音、陈奇、白穆分别扮演华老栓、夏四奶奶、夏三爷。

电影《药》于1981年9月下旬起在全国放映,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电影界的一些争鸣。同年年底,被日本“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电影特别展览”选为映出影片之一,吕绍连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日,受到日本电影界同行和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出自鲁迅的《药》。

拓展资料

一、简介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二、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脱稿于五四运动,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一九〇七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一九一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在鲁迅的作品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药》也是描写辛亥革命的时代作品。总之《药》中所写的社会环境是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到五四运动初期时的真实情形,而并非只是一九〇七年那一年或那几年的情形,这就是《药》所写的人物和事情的时代背景。

三、主题思想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参考资料:药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8

出自鲁迅的《药》。

拓展资料:

《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的秋瑾烈士1907年就义的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人民仍然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下,处在贫困的愚昧的落后状态,文中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竟然要用馒头沾上烈士的血给儿子吃,可见当时百姓的愚昧以及鲁迅先生的痛心。百度百科《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4
是《药》没错!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得了肺痨(肺结核),传说中人血馒头可以治好。所以他父亲去刑场给了刀手钱。要来了沾有人血的馒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1
是《药》这篇文章。鲁迅的文章《药》其中有对人血馒头主要的讲述,主要是为了表达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