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神学的角度来思考三自?

如题所述

  如何从神学的角度来思考三自?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解决方案:
  一.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实践阶段分野和理论进程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理论的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戴着洋教面孔的中国教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1950年7月,吴耀宗先生等40位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通常称为《三自宣言》)。《三自宣言》表明了中国基督徒勇于正视以往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的某些事实,因此,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教会的去洋化成为教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基督教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政治立场的现实基础;同时,三自爱国运动也昭示了新中国教会建设的时代异象:在短期内完成自治、自养、自传的任务,“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教会。”三自爱国运动的提出与开展体现了爱国与爱教的和谐统一,也找到了中国基督教政治上的出路,得到了广大基督徒的热烈响应。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教会迎来了春天。1980年10月,在具有承上启下历史意义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上,针对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丁光训主教作了“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明确指出“三自成就巨大”,并郑重告诫“三自任务未了”,一语中的地提出“从自办教会到办好教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其后,基督教协会(教务委员会)在各地陆续成立,它与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合称“基督教两会”。这标志新时期三自爱国运动理论在创新中继承的理论思路,是一条在信仰中寻找三自爱国运动的教会性的正确出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三自爱国运动,1998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济南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10多年来,中国基督教把神学思想建设作为各项事工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活跃了教会的神学思考,深化了基督徒对信仰本质的理解,丰富了教会的讲坛供养,强化了基督徒的入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基督教教义中蕴含的真善美伦理道德。神学思想建设对巩固三自爱国运动成果,对建设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在思考中践行的中国教会意义重大。神学思想建设的开展从思想上解决了三自运动的理论问题,也引领着中国教会步入了常用常新的理论境界,它标志着三自爱国运动正逐步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国教会孜孜以求的“自我”正在长大。
  2009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创建和谐教堂活动,作为促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有益探索和重大举措。各地基督教两会和教会堂点按照有关要求,发挥基督教团体的带领作用,积极行动起来。众所周之,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讲和谐、和好、和平的宗教,通过和谐教堂创建活动,既提高了教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切实发挥信徒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化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性与亲和力。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与基督教积极的入世观的完美融合,也是探索一条使教会在社会生活中更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实践出路的有益尝试。
  二. 透过三自运动的巨大成就审视三自的理论内涵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基督教历史的新纪元。
  三自爱国运动经历了六十年风风雨雨的锤炼和洗礼;在神恩的眷顾和引领中矫正了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方向,为中国教会重新把握自身历史命运、回归信仰本质,实现政治自觉,更新神学思想,提升道德认识,再思社会责任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根基。这既是民族觉醒和爱国主义在基督教会的成功实践,也符合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的教导。
  (一)三自爱国运动唤醒了中国教会的自主意识, 促进了教会事工的深入开展
  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体制上不再是外国差会的一个传教区。中国基督教在组织上、经济上摆脱了与西方基督教立向的依附关系,实现了三自爱国原则,争取到了中国教会主权独立。中国的基督教三自运动使中国教会真正当家作主,基督教徒和全国人民更紧密地站在一起,改变了中国人民对基督教的看法,从而为基督教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多次发表演说支持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他还认为:“十六世纪英国改教运动坚持本国教会的独立和自治,成立圣公会,所搞的正是三自运动。”的确,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如果解放后教会还长期依附于列强的传教区,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很不正常的。中国基督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呼求,改变了基督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洋教的形象,为福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心理认同基础。体制上的独立,不仅为传播福音扫清了障碍,也为中国教会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健康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迈向“自治、自养、自传”的道路上,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中国基督教会不仅成功地解决地各地教会的自养问题,而且通过座谈协商,由华东12个具有不同神学思想、不同宗派背景的神学院校联合创办了金陵协和神学院,“金陵”的模式为中国教会消除宗派纷争及逐步迈向合一创造了条件。对于基督教内部不同的传统、礼仪和信仰特点,三自爱国运动始终坚持在爱国爱教的前提下团结合作,主张按照圣经的教导“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五十年代,神藉着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得不同宗派的神学院校得以联合,各地联合礼拜能够实现,宗派性组织逐步消失。这是三自爱国运动在教会建设的新成就,也是普世教会多年向往的愿望。
  改革开放后,三自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执行,教会各项事工蓬勃发展。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设立了教会治理、圣经出版、农村工作等十二个事工委员会,开展教会事工。据 2010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基督徒人数已超过 2300 万,是1949年的32 倍。开放教堂 10000 余座,聚会点25000 个,平均每天恢复重建 3 个堂点,现有全国性、区域性和省级的神学院校18 所。世界基督教前任总干事菲律浦·泡特访华后来信说:“我们觉得中国教会是一个活跃的、自信的、发展的教会,它植根于中国,为造福中国而努力。三自运动和中国基督教协会是有力量的,也是稳定的。”
  (二)三自爱国运动活跃了教会的神学思考,催生了扎根本土的神学体系
  教会在现实社会中,其所表现的神学思想是发展的,因为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而且教会势必以神学立场回应时代的各种要求。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社会处境的改变,为中国基督教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同时新的处境也要求中国基督教在神学上进行调整和适应。五十年代初,吴耀宗先生曾强调说:“中国的信徒必须自己去发掘耶稣基督福音的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的羁绊,清算逃避现实的思想,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神学系统。”这一时期,在中国教会中出现了被称为“神学群众运动”的神学再思。当时,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喊出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毒素”的呼声,他们结合当时的思想觉悟,进行一场有关神学思想的大讨论,重新对“不要贪爱世界”、 “爱人如己”等经文进行诠释,通过讨论,肃清了基督教神学中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因素,大家一致认识到基督徒应该本着的教训去爱世人,批判了那种与世人远离、互不相交,彼此歧视等非基督徒的思想和态度。在西方神学中,劳动简单化地被理解成为上帝惩罚人类的手段,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开始让教会重新审视这一观点,这使我们看到《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展现为一个有思想创意、勤奋尽责的工作者形象。他创造了世界,并治理、维持和更新它;然后,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让人成为自己的同工。藉此我们明白了上帝的心意是要把工作看成是受他委派的管家职分,甚至与他同工。
  此外,三自爱国运动也为中国教会神学思考自身定位提供了方向。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而神学思想建设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使中国基督教会更加健康。因此三自爱国运动在某种角度上给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活跃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三自爱国原则体现了中国基督教始终能与时代对话的精神气质,神学思想建设正是继承了这种精神气质,才使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考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丁光训主教认为“基督福音和基督教神学主题,只能是上帝和人类在基督里得以和好”。就宗教本质而言,它不应涉足政治。然而任何神学思考都是处境化的思考,教会也从来不会在真空中生活。尽管我们是“属天的子民”,但基督教不是超政治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理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正义感和觉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模范地遵循政府的政策法令,因为“凡在上有权柄的,都要顺服它”。在研讨中,我们始终高举《圣经》的权威,总结了中国基督徒在处境中的读经感受和灵性经验,解答了基督徒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困惑,在中国教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兼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和基督教本质信仰的神学体系。
  (三)三自爱国运动深化了对信仰的理解,丰富了讲坛的灵命供养
  三自爱国运动为中国教会寻找和建立一个稳固的神学基础,从而有助于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实践信仰。
  三自爱国运动就是基督教的爱国运动,但同时也是爱教的具体运动。爱教的根本表达在于归正了信仰本质,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中国教会对人对世界对教会的看法。譬如,过去中国教会受西方神学的影响,往往片面强调人败坏和罪性的一面。现在,通过研讨,我们认识到,人的身上尽管有败坏的一面,但神的荣耀形象并没有丧失殆尽,从亚伯拉罕和约伯的身上可以看到,上帝还有尊重人的尊严的一面。
  我们所传的福音是和平的福音,是生命的福音,我们要与更多的人分享上帝的爱。而一个国家的安定稳定,强大繁荣,将使教会的发展和福音的传扬带来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教会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讲台信息,还是信徒灵命造就方面,都能把爱国情怀揉和进信仰生活中,同时强化了“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的意识,引导信徒以实际行为,真正把圣经的教训活了出来。这都使得中国基督徒对爱国守法、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维护安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中国的基督徒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各界人民一起参政议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献计献策。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政协都有基督教界的代表或委员,目前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就有 15 人。广大基督徒中间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
  六十年的经验证明,三自爱国运动引导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是引导我们更好地为信仰做见证。三自爱国运动促使中国教会重新思考物质世界,肯定物质世界是神创造的,有其美好的一面。神的子民今天生存在地上,就当尽上为人的本份,将神荣耀的形象表现在人间。我们不是以消极厌世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而是跟主的脚踪,以正确对神对人对己和对罪恶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人生,以荣神益人的生活态度积极地迎候主的再临。
  (四)三自爱国运动完整地体现圣而公的教会特征,扩大了普世交往的水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教会,才能更健康地持续发展,三自爱国运动使基督教文化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融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六十年的三自爱国运动实践,逐步使人抛弃了把中国文化看成“异教文化”,把社会主义文化看成“异己文化”的误区,自觉地把基督教和古老的中华文明相融合,汲纳其中的合理成分,使教会的真理日益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福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为中国基督教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土壤。近几年来,中国教会正营造和好、和睦、和谐的基督教神学的本质文化,中国教会藉着神学思想建设挖掘圣经中上帝与人和好,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信息。六十年来,中国教会已逐渐形成了宽容和平的和谐文化,顺服守法的法律文化,奉献舍己的圣爱文化,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服务他人的实践文化。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华文明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文化理念都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联与契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教会是圣而公的,有她的地方性和她的普世性。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实现她的地方性,从而使中国教会以自主的形象与各国教会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相交,互相帮补,互相学习。中国教会作为普世教会的一个肢体,重视并珍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教会之间的友谊,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教会的友好往来。从1978年至今,中国教会 足迹遍布 各 大洲 。中国教会积极扩大对外交往,1991年中国基督教协会还在堪培拉会议上加入世基联。增进了中国教会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教会间的互相了解与港澳台教会交往也取得新进展。中国教会已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一股不可忽缺的力量。近几年,在香港、美国、德国三地举行的圣经事工展,使中国教会的形象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充分和生动的展示。
  通过普世交往,中国教会的三自大原则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会认可和支持,有力地营造了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国际环境。
  (五)三自爱国运动激发了基督徒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拓宽了服务社会的实践领域
  《圣经》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对大自然负有修理与看守的责任,人是大地的祭司,就是说人有权利利用自然界及万物,将居住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同时,无论是教义,还是神学,其终极总是落实在具体人群,最终着眼于服务人群、服事社会的这一文化基点。从这一基点上说,中国教会正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诠释圣经真理和爱的神学内涵。
  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的基督徒在注重个人属灵生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服务。为了让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服务人群、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益,2002年,基督教全国两会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委员会,同时在总部设立社会服务部,统一协调全国基督教社会服务工作。多年来,中国基督教两会认真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坐谈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有关宗教工作“四句话”的要求,发挥基督教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努力弘扬基督教服务社会,关爱人群的优良传统。
  在各级爱国会组织的带动下,更多的教会和信徒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教会重要使命之一,它与传福音一样也是教会的圣工,现在各地教会纷纷开办敬老院,医疗诊所、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积极参与尊老敬老、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施医赠药、关切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同时,三自爱国会也利用其健全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直接介入社会救济事务。在抗洪、非典、冰灾以及汶川大地震时,各地基督教爱国会除了组织为遭难的同胞祈祷外,还广泛发动信徒伸出援手,帮助受苦受难的祖国同胞。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汶川地震中,由各地爱国会组织牵头,各地基督徒向灾区捐款已超过1.5亿元,还捐赠了大批急救物资,充分显示了基督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02
  一.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实践阶段分野和理论进程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理论的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戴着洋教面孔的中国教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1950年7月,吴耀宗先生等40位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通常称为《三自宣言》)。《三自宣言》表明了中国基督徒勇于正视以往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的某些事实,因此,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教会的去洋化成为教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基督教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政治立场的现实基础;同时,三自爱国运动也昭示了新中国教会建设的时代异象:在短期内完成自治、自养、自传的任务,“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教会。”三自爱国运动的提出与开展体现了爱国与爱教的和谐统一,也找到了中国基督教政治上的出路,得到了广大基督徒的热烈响应。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教会迎来了春天。1980年10月,在具有承上启下历史意义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上,针对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丁光训主教作了“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明确指出“三自成就巨大”,并郑重告诫“三自任务未了”,一语中的地提出“从自办教会到办好教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其后,基督教协会(教务委员会)在各地陆续成立,它与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合称“基督教两会”。这标志新时期三自爱国运动理论在创新中继承的理论思路,是一条在信仰中寻找三自爱国运动的教会性的正确出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三自爱国运动,1998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济南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10多年来,中国基督教把神学思想建设作为各项事工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活跃了教会的神学思考,深化了基督徒对信仰本质的理解,丰富了教会的讲坛供养,强化了基督徒的入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基督教教义中蕴含的真善美伦理道德。神学思想建设对巩固三自爱国运动成果,对建设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在思考中践行的中国教会意义重大。神学思想建设的开展从思想上解决了三自运动的理论问题,也引领着中国教会步入了常用常新的理论境界,它标志着三自爱国运动正逐步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国教会孜孜以求的“自我”正在长大。
  2009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创建和谐教堂活动,作为促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有益探索和重大举措。各地基督教两会和教会堂点按照有关要求,发挥基督教团体的带领作用,积极行动起来。众所周之,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讲和谐、和好、和平的宗教,通过和谐教堂创建活动,既提高了教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切实发挥信徒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化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性与亲和力。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与基督教积极的入世观的完美融合,也是探索一条使教会在社会生活中更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实践出路的有益尝试。
  二. 透过三自运动的巨大成就审视三自的理论内涵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基督教历史的新纪元。
  三自爱国运动经历了六十年风风雨雨的锤炼和洗礼;在神恩的眷顾和引领中矫正了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方向,为中国教会重新把握自身历史命运、回归信仰本质,实现政治自觉,更新神学思想,提升道德认识,再思社会责任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根基。这既是民族觉醒和爱国主义在基督教会的成功实践,也符合基督教的教义和圣经的教导。
  (一)三自爱国运动唤醒了中国教会的自主意识, 促进了教会事工的深入开展
  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体制上不再是外国差会的一个传教区。中国基督教在组织上、经济上摆脱了与西方基督教立向的依附关系,实现了三自爱国原则,争取到了中国教会主权独立。中国的基督教三自运动使中国教会真正当家作主,基督教徒和全国人民更紧密地站在一起,改变了中国人民对基督教的看法,从而为基督教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多次发表演说支持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他还认为:“十六世纪英国改教运动坚持本国教会的独立和自治,成立圣公会,所搞的正是三自运动。”的确,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如果解放后教会还长期依附于列强的传教区,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很不正常的。中国基督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呼求,改变了基督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洋教的形象,为福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心理认同基础。体制上的独立,不仅为传播福音扫清了障碍,也为中国教会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健康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迈向“自治、自养、自传”的道路上,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中国基督教会不仅成功地解决地各地教会的自养问题,而且通过座谈协商,由华东12个具有不同神学思想、不同宗派背景的神学院校联合创办了金陵协和神学院,“金陵”的模式为中国教会消除宗派纷争及逐步迈向合一创造了条件。对于基督教内部不同的传统、礼仪和信仰特点,三自爱国运动始终坚持在爱国爱教的前提下团结合作,主张按照圣经的教导“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五十年代,神藉着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得不同宗派的神学院校得以联合,各地联合礼拜能够实现,宗派性组织逐步消失。这是三自爱国运动在教会建设的新成就,也是普世教会多年向往的愿望。
  改革开放后,三自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执行,教会各项事工蓬勃发展。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设立了教会治理、圣经出版、农村工作等十二个事工委员会,开展教会事工。据 2010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基督徒人数已超过 2300 万,是1949年的32 倍。开放教堂 10000 余座,聚会点25000 个,平均每天恢复重建 3 个堂点,现有全国性、区域性和省级的神学院校18 所。世界基督教前任总干事菲律浦·泡特访华后来信说:“我们觉得中国教会是一个活跃的、自信的、发展的教会,它植根于中国,为造福中国而努力。三自运动和中国基督教协会是有力量的,也是稳定的。”
  (二)三自爱国运动活跃了教会的神学思考,催生了扎根本土的神学体系
  教会在现实社会中,其所表现的神学思想是发展的,因为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而且教会势必以神学立场回应时代的各种要求。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社会处境的改变,为中国基督教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同时新的处境也要求中国基督教在神学上进行调整和适应。五十年代初,吴耀宗先生曾强调说:“中国的信徒必须自己去发掘耶稣基督福音的宝藏,摆脱西方神学的羁绊,清算逃避现实的思想,创造中国信徒自己的神学系统。”这一时期,在中国教会中出现了被称为“神学群众运动”的神学再思。当时,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喊出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毒素”的呼声,他们结合当时的思想觉悟,进行一场有关神学思想的大讨论,重新对“不要贪爱世界”、 “爱人如己”等经文进行诠释,通过讨论,肃清了基督教神学中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因素,大家一致认识到基督徒应该本着的教训去爱世人,批判了那种与世人远离、互不相交,彼此歧视等非基督徒的思想和态度。在西方神学中,劳动简单化地被理解成为上帝惩罚人类的手段,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开始让教会重新审视这一观点,这使我们看到《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展现为一个有思想创意、勤奋尽责的工作者形象。他创造了世界,并治理、维持和更新它;然后,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让人成为自己的同工。藉此我们明白了上帝的心意是要把工作看成是受他委派的管家职分,甚至与他同工。
  此外,三自爱国运动也为中国教会神学思考自身定位提供了方向。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而神学思想建设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使中国基督教会更加健康。因此三自爱国运动在某种角度上给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活跃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三自爱国原则体现了中国基督教始终能与时代对话的精神气质,神学思想建设正是继承了这种精神气质,才使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考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丁光训主教认为“基督福音和基督教神学主题,只能是上帝和人类在基督里得以和好”。就宗教本质而言,它不应涉足政治。然而任何神学思考都是处境化的思考,教会也从来不会在真空中生活。尽管我们是“属天的子民”,但基督教不是超政治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理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正义感和觉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模范地遵循政府的政策法令,因为“凡在上有权柄的,都要顺服它”。在研讨中,我们始终高举《圣经》的权威,总结了中国基督徒在处境中的读经感受和灵性经验,解答了基督徒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困惑,在中国教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兼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和基督教本质信仰的神学体系。
  (三)三自爱国运动深化了对信仰的理解,丰富了讲坛的灵命供养
  三自爱国运动为中国教会寻找和建立一个稳固的神学基础,从而有助于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实践信仰。
  三自爱国运动就是基督教的爱国运动,但同时也是爱教的具体运动。爱教的根本表达在于归正了信仰本质,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中国教会对人对世界对教会的看法。譬如,过去中国教会受西方神学的影响,往往片面强调人败坏和罪性的一面。现在,通过研讨,我们认识到,人的身上尽管有败坏的一面,但神的荣耀形象并没有丧失殆尽,从亚伯拉罕和约伯的身上可以看到,上帝还有尊重人的尊严的一面。
  我们所传的福音是和平的福音,是生命的福音,我们要与更多的人分享上帝的爱。而一个国家的安定稳定,强大繁荣,将使教会的发展和福音的传扬带来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教会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讲台信息,还是信徒灵命造就方面,都能把爱国情怀揉和进信仰生活中,同时强化了“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的意识,引导信徒以实际行为,真正把圣经的教训活了出来。这都使得中国基督徒对爱国守法、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维护安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中国的基督徒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各界人民一起参政议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献计献策。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政协都有基督教界的代表或委员,目前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就有 15 人。广大基督徒中间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
  六十年的经验证明,三自爱国运动引导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是引导我们更好地为信仰做见证。三自爱国运动促使中国教会重新思考物质世界,肯定物质世界是神创造的,有其美好的一面。神的子民今天生存在地上,就当尽上为人的本份,将神荣耀的形象表现在人间。我们不是以消极厌世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而是跟主的脚踪,以正确对神对人对己和对罪恶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人生,以荣神益人的生活态度积极地迎候主的再临。
  (四)三自爱国运动完整地体现圣而公的教会特征,扩大了普世交往的水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教会,才能更健康地持续发展,三自爱国运动使基督教文化真正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融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六十年的三自爱国运动实践,逐步使人抛弃了把中国文化看成“异教文化”,把社会主义文化看成“异己文化”的误区,自觉地把基督教和古老的中华文明相融合,汲纳其中的合理成分,使教会的真理日益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福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为中国基督教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土壤。近几年来,中国教会正营造和好、和睦、和谐的基督教神学的本质文化,中国教会藉着神学思想建设挖掘圣经中上帝与人和好,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信息。六十年来,中国教会已逐渐形成了宽容和平的和谐文化,顺服守法的法律文化,奉献舍己的圣爱文化,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服务他人的实践文化。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华文明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文化理念都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关联与契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教会是圣而公的,有她的地方性和她的普世性。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实现她的地方性,从而使中国教会以自主的形象与各国教会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相交,互相帮补,互相学习。中国教会作为普世教会的一个肢体,重视并珍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教会之间的友谊,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教会的友好往来。从1978年至今,中国教会 足迹遍布 各 大洲 。中国教会积极扩大对外交往,1991年中国基督教协会还在堪培拉会议上加入世基联。增进了中国教会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教会间的互相了解与港澳台教会交往也取得新进展。中国教会已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一股不可忽缺的力量。近几年,在香港、美国、德国三地举行的圣经事工展,使中国教会的形象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充分和生动的展示。
  通过普世交往,中国教会的三自大原则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会认可和支持,有力地营造了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国际环境。
  (五)三自爱国运动激发了基督徒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拓宽了服务社会的实践领域
  《圣经》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对大自然负有修理与看守的责任,人是大地的祭司,就是说人有权利利用自然界及万物,将居住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同时,无论是教义,还是神学,其终极总是落实在具体人群,最终着眼于服务人群、服事社会的这一文化基点。从这一基点上说,中国教会正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充分诠释圣经真理和爱的神学内涵。
  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的基督徒在注重个人属灵生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服务。为了让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服务人群、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益,2002年,基督教全国两会专门成立了社会服务委员会,同时在总部设立社会服务部,统一协调全国基督教社会服务工作。多年来,中国基督教两会认真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坐谈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有关宗教工作“四句话”的要求,发挥基督教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努力弘扬基督教服务社会,关爱人群的优良传统。
  在各级爱国会组织的带动下,更多的教会和信徒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教会重要使命之一,它与传福音一样也是教会的圣工,现在各地教会纷纷开办敬老院,医疗诊所、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积极参与尊老敬老、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施医赠药、关切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同时,三自爱国会也利用其健全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直接介入社会救济事务。在抗洪、非典、冰灾以及汶川大地震时,各地基督教爱国会除了组织为遭难的同胞祈祷外,还广泛发动信徒伸出援手,帮助受苦受难的祖国同胞。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汶川地震中,由各地爱国会组织牵头,各地基督徒向灾区捐款已超过1.5亿元,还捐赠了大批急救物资,充分显示了基督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三自爱国运动的历史启示
  六十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三自爱国运动是爱国主义在基督教领域的成功实践,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三自爱国运动洗刷了洋教的面目,纯洁了主的教会,而且圣灵藉着时代的启示给了我们光照。信仰于我们不再是消沉地等待主再临,而是给予我们积极的力量来生活和工作。信仰通过行动在人民群众之中发出了光辉,汲引了更多的慕道友前来教会听道,信而归主的人日益有所加添。
  中国教会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不懈地坚持三自的原则,融入火热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思路,树立现代化的办教理念,不断培养基督徒的公民意识,才能使教会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教会才能在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中获得双赢的结果,更好地践行基督教广传福音、散播爱心的宗旨。
  六十年的三自爱国运动史和教会生活昭示我们,教会的自立和兴旺璃不开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进步,三自原则是办好中国教会的基础,是中国教会的正确选择。只有坚持三自不动,中国教会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经济社会中再谱新篇章。
  回顾三自爱国运动六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激情满怀,我们相信在三自爱国运动未来的征程上,中国教会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成为一个荣神益人、和谐文明的教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