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布局特点指什么

如题所述

一. 起、承、转、合

首联点明题意,定下基调,或以之总括全诗,笼罩全篇,也可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
颔联紧接首联往下写,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使首联的内容更加丰富。
颈联笔锋陡转,由此时、此地.此景、此事、此人转到他时、他地、他景、他事、他人,或由叙事、写景转到抒情、议论。
尾联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或宕开一笔,留下余韵。一般说来,后一种结尾要优于前一种。
二. 起、承、继、转、合

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尾联出句为转,对句为合。如文戈的《吊韩世忠坟》:

蕲王祀道费搜寻, 点明题意,并写出自己寻找韩坟的艰辛,再用“秋草

首联 离离暮霭沉”的景物描写来定下深沉的基调,以之笼罩全

秋草离离暮霭沉。 篇。

半壁江山称砥柱, 追叙韩世忠积极抗金的事迹,成为南宋半壁江山的中

颔联 流砥柱,并斥责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叙议结合。

满朝文武愧缨簪。

灵岩有幸埋忠骨, 继续上联进一步议论、抒情,无知的灵岩山尚且辩明

颈联 忠奸,可现在的苏州人却不好好地保护韩坟,实在令人痛

吴下何颜对古今? 心疾首。

把酒临风邀落照, 出句转到祭奠蕲王英灵,想象奇特;对句以景结情,

尾联 叶元章先生曰:“感慨深沉,结句有味。”有余韵绕梁不

寒蝉向晚正长吟! 绝之妙。

三.起、承、展、转、合

一句为起,二句为承,三、四、五、六句展开,七句为转,八句为合,其主要特点是中间四句并列写四种景物。如:文戈的《题永安桃源洞口》:

桃源胜景梦萦魂, 一句点明所题之景,有老杜“昔闻洞庭水” 之妙;

首联 二句承前写游人之众,使胜景之“胜” 有了着落。

攒簇人头探洞门。

雾失红岩烟锁树, 三句写烟雾缭绕的丹山和碧树,抓住桃源洞山的颜

颔联 色是红之特点;四句写山中的路竹遮住了,看不见。

峰回翠竹路迷村。

高台叠彩鸥斜掠, 五句写烟雾缭绕的红岩上的亭台和台前斜飞的鸥

颈联 鸟;六句写千年古井中还冒着热气,井里的水似乎还

古井忘机水尚温。 是温的。

陶令诗文真扑朔, 七句转到陶潜《桃花源记》,给人留下扑朔迷离的

尾联 幻想世界;八句以桃源洞最佳景致“一线天”作结,

天留一线映苔痕。 韵味无穷。

四. 跳跃式

各联之间,甚至上下句之间,在时空上跨度很大,或者在内容上变化莫测,或者在用典与抒情上变来变去,完全不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来写,但其中含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并非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似的挥洒一通,令人觉得杂乱无章。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 首联点题写景,诗人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

远瞩,气象万千。但只点明登临地,没有别的意思。

首联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跳到怀古,用贾谊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是白费心思;用

颔联 王粲依附刘表隐切自己身世中含王粲《登楼赋》。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颈联又跳到抒情,表达自己有归隐江湖之志,淡泊名

这四联的顺序为写景──用典──抒情──用典,跳过来,又跳过去,但在逻辑上的联系却十分紧密,从写景跳到用典有《登楼赋》作为依托;从用典跳到抒情,情则依附于典;从抒情跳又到用典,以结束全诗,点明主旨,有条不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8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2个回答  2013-06-18
对称,一般5行7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