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拒绝浮躁为题的议论文

议论文形式的就行

关于浮躁
时下,世人的心态普遍呈浮躁状。或许是受潮流的影响;或许是各种媒体鼓动与导向的作用;或许是受利益的驱动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总之,浮躁气盛,是前所未有的。
  就拿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来说吧,女的讲公关,讲交际,连纺织厂的下岗大嫂都想当“空嫂”,女孩模样稍好的必言主持人、播音员;自然条件稍好些的要学表演,要进影视圈,要登台咿咿呀呀地唱。一支歌唱下来,便谈与×××音像公司签约,似乎搞艺术出道不是件太难的事情。有些名气的明星,浮躁气更盛,讲出场费,钱少了坚决不干,罢演是顶好的铩手锏;假唱使明星们有了在台上煽情的空闲,直到口型对不上,才知道多年来的晚会一直都在假唱,歌唱者只是在伴奏带下逍遥地舞来摆去。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聊的多,真正有生命力的少,观众意识到这是瞎耽误工夫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有些趣味、有点所得的书报。但书报也充满了浮躁气,大量的版面,登载大块的文章,除了煽情的鸡鸣狗盗的文章,就是某某人贪污受贿犯罪的全过程,文章末尾往往是千篇一律地写道:“人们不禁要问”……问什么?问谁?媒体的导向作用是媒体存在的生命。换个角度,换个口吻教人接受一些无聊甚至消极的东西,不能不使人想到这是否正常。有些文章专事追求低级趣味,什么男女偷欢,喜新厌旧,甚至教人犯罪的手段,是可恨可恶还是什么?我以为这二者兼而有之。有些刊物煽情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封面上醒目地印着“内有××页男性免读,”免读是什么意思?不是诱惑、勾引的意思么?这样招徕的本意大概是促销,但总让人产生花了钱便可以看到不该看的文字。实话却不实说,职工下岗是个十分敏感而又严肃的社会问题,可有些媒体却奢谈下岗如何如何好,让人看了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有勇气自动辞职的人,或是改革开放之初就下海经商的人们,都是有些原因的,老实肯干,安份守己的基本上安于靠企业维持生活,企业不行了,不得不下岗,自找就业门路何其难,怎么可能说下岗伊始就变得如何如何好了呢?浮躁的心态,导致不实事求是,假话硬当真话讲,旧闻硬当新闻传,是十分可恶的。
  再说大小报纸,都设有娱乐版,奢谈明星奇闻轶事,有的没的真的假的无法分辨,似乎不谈明星便没文章可登了,报纸也就办不下去了,而正儿八经的好文章很少见,有人写,怕也没有人肯牺牲版面。有位朋友,费了几年的心血,写了本关于如何做人的好书,出版社却以名人的书还出不过来,哪有工夫出无名者的书为由拒绝了。原话虽不是这样直言不讳,但原意保证丝毫不差。名人的文章未必都好,尤其沾浮躁之气的名人;无名的未必就写不出好文章来。无名可以变成有名。话是这样说,理也是这个理,只是浮躁的心态,把理与非理给掩埋了。
  浮躁的心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问真假,媒体上的广告多如牛毛;不问良莠,故纸堆里淘出低级趣味堂而皇之配上烫金的华丽包装硬登大雅之堂;书越出越厚,字号越来越大,版面越来越肥,空白处越来越多,份量越来越使人拿不动。冷静的读书人或藏书者,似乎都觉察出了如今的编者、出版者的浮躁气是颇盛的。浮躁的心态,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不正常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人要面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现实,不顾自身的实际条件,可能干出一些荒唐事情来。一个社会也是这样,错把浮躁当积极,当开拓,当创新,那么,到头来只能是一片乱糟糟的废墟,货真价实的东西早已被别有用心的鼓动浮躁者掏空了,拿走了,落入了私囊。
  浮躁,不可小视。人的心平气静与社会的平稳,都是应当去掉浮躁的. 检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