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枝为例,简要简明《生死场》是如何表现女性生存的苦难境遇的。

0.0

这是一本女人的书,一个女人写一群女人。
  故事的背景在东北,抗战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受中国传统封建道德礼仪影响的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农民的生活贫苦无告,辛勤操劳,却依旧过着马牛一样处处受迫的生活。他们没日没夜的劳作,换来的是地主的剥削和小日本的掠夺。
  他们终日在土地里麻木不堪,但是,和传统农民形象相一致的时候,这样的麻木会到一个时候彻底地爆发,但是这样的爆发的目的不是史书宣扬的那样决心改朝换代,仅仅是出气。自然,他们干革命不是因为有革命的意识,而是一种很大程度上可称作为盲从的抗争性。甚至他们也不知道革命是个什么东西,要革谁的命,反正只要是他们觉得不满的就想去革。
  萧红建立的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的《药》中的角色很相似。人民麻木到要用革命先烈的血去治病。
  这不能说是这个农民的无知,事实上他们深受多重的压迫和倾轧,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很局限的。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抗日作家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为这本书写序,胡风写后记。鲁迅先生说,这本书“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可见一斑。
  
  萧红不是张爱玲,所以她的小说的主人公没有诗意的名字,基本上都是一些诸如从身体特征而来绰号,这一点,暗合了农村的特点。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而在某些时候,部分农民会觉得名字不能取得太大,否则小孩的成长会很艰难,取而代之的是,名字越贱越好,比如,狗子、麻子等。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是罗圈腿,二里半,麻面婆……
  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难去理解为什么这些女人对于生活是如此的麻木和妥协。慢慢才明白,在那一个时代那样的环境以及那样的传统仍然强大得不可战胜的情况下,书中的人物很少能够像王婆的女儿一样“能干得很,背着步枪爬山爬的快呢”,多数的女人的形象是像月英叫嚷“我是个鬼啦!快些死吧!快活埋了我吧!”
    
  金枝想要解脱。她的孩子“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就被爹摔死了!”
  金枝过了三天去乱坟岗看孩子,但什么也没有,被野狗“扯得什么也没有了”。
  后来,金枝想去城里,待在农村连自己都养不活了,还不时有日本兵来抓女人。刚到哈尔滨的金枝,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一直重复着“我是新来了,新从乡下来的”。最后终于幸运地被一个老婆子领走,做了缝婆,替人缝衣服缝被子。缝婆,当然在那个年代不是单纯的缝婆,还兼任另一个职业,那就是性工作者,因为她们的顾客一般都是单身汉。
  起初金枝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本职,即使同事经常开开玩笑也觉得羞怯,更不用说去兼职。
  但老婆子说,慢慢也就会习惯的。
  终于,金枝抵不住诱惑,女人的心很多时候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困境中得到了来自男人的安慰和保护。
  尽管得了很多钱,但是二元钱也会被夺得只剩下5角。
  金枝一直觉得很对不起娘。但这样的想法多多少少很无助。
  缝婆的生活已然是悲惨的,比如“炕尾一个病婆,垂死时被店主赶走。”
  再后来,金枝想去做尼姑,但是局尼姑庵的邻居说“尼姑字事变以后,就不见了,听说是跟造房子的木匠跑走的。”
  所以金枝最终没有作成尼姑,尼姑庵早就空空如也。
  
  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人们的生死,是不由自己掌握的。
  而在农村,“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应该说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年代。
  社会,不过是生与死的演练场。
  想起某个哲人的一句话:“妈妈生下了我,世界就多了一座坟墓。”
  
  秋夜长,秋风凉,
  谁家的海尔没有娘,
  谁家的孩儿没有娘,……
  月亮满西窗。
  
  昨晨落着毛毛雨,……
  小姑娘,披蓑衣……
  小姑娘,……去打鱼。
  
  萧红,和她的《生死场》,和一群叫做卑贱的农人一起生生死死,死死又生生。
  生是死的报应,死是生的赎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