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小说创作特点是 ?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综观叶圣陶早期创作,可以清楚看出,他深受个性解放、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并以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通过对儿童、妇女、小市民形形色色人生的描绘,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生活,比较全面深刻地解剖了北洋军阀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丑恶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确地指出自己所描写的那些丑恶现象产生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而错误地以为,它们只是一些“附生物”,只要实现爱和美,这些附生物就会清除掉。改良主义的影响,不能不削弱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损害人物形象。在早期创作中,叶圣陶揭露批判封建社会是深刻的,刻画受蹂躏遭迫害的小人物是成功的,但却能塑造出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旧社会、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文学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和挚着追求。他长于用摇曳多变、密校繁叶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实故事的发展。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0
A。叶圣陶早期小说创作的艺术
(一)、内容方面:
叶圣陶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成为“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由于叶圣陶长期做着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且热爱这个职业,因此他特别熟悉乡镇社会的人情风习,尤其是乡镇教育界微妙的心理变化,独特的思想意识。这便成为他早期小说的题材领域,而生活与挣扎在其间的城乡劳动人民和下层中、小知识分子便构成了他写来得心应手的人物系列。
叶圣陶的早期作品以描写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他站在冷静批判的立场上,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先后创作了《乐园》《低能儿》、《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等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一方面展现了军阀战争给城镇居民造成的颠沛流离,痛苦不安,另一方面塑造了如《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那样的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形象,讽刺和揭露了他们的小市民习气,他们自私,善于见风使舵,消极求安,极易得到内心满足,又常常处于自我矛盾,精神空虚的状态,茅盾称他们为“一些心脏麻木的然而却又张皇敏感的怯懦者”。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期作品中描写灰色人生的代表性力作,它标志着叶圣陶前期作品风格的逐渐成熟。小说叙述的是,潘先生带着全家躲避战乱,刚从乡下来到上海,就又担心教育局长斥他临危失职而丢掉饭碗,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不料战事还为直接威胁到这个乡镇就结束了,潘先生于是陶然庆幸,竟然接受了别人的推举,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从而塑造了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
(二)形式方面:
首先是工细的心理描写,它是作品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如在《潘先生在难中》一篇里,小说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出波澜起伏的情节,通过在起伏无定的遭遇中人物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利己主义的灵魂,成为市民社会市民心理的一面镜子。如潘先生从上车出站到暂得安身,心理上便已经经历了几忧几喜的波折,则住上旅馆又产生是回乡保住饭碗还是留下保护妻儿的新的矛盾,使形式服务于内容,更好更生动地塑造了潘先生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其次是巧妙的情节安排,仍以《潘先生在难中》为例,从小说的整体布局来看,开头写逃难,中间写逃难中的周折,末尾写逃难的结束,首尾一贯,富于变化,故事完整,章法严谨,是叶圣陶小说的典型写法。尤其在高潮部分第三章里,战争的到来仿佛是显像剂,即使是平时装得道貌岸然的那些人物,这时也会窘态百出。这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突出反映了叶圣陶驾驭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
B.《倪焕之》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倪焕之》被誉为叶圣陶的“扛鼎”之作,它是叶圣陶唯一的长篇小说,与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倪焕之》仿佛是一个“五四”小说的小结,同时又开启了下一阶段。
首先《倪焕之》以史诗般的结构,展示了空前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小说以倪焕之从辛亥革命胜利之初到大革命失败之后十余年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为经线,在纬向上穿插了诸多政治事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等,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这一特定角度反映了十余年间中国从乡镇到城市的社会生活,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其次,作品成功塑造了“倪焕之”这一典型人物,深化了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这一主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心理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五四”以来鲁迅等作家便从为中国的新生探求革命的力量这一角度致力于探讨知识分子在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颓唐,绝望以致沉沦。二三十年代,茅盾、叶圣陶、蒋光慈、柔石、胡也频、巴金等作家,对这一主题做了更为深广细致的开拓,于是构成了一部带有丰富生活气息的知识分子心理变迁史,倪焕之就是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活跃人物之一,从个人奋斗到投身革命,从不断追求、不断幻灭到最终觉悟,是他的心路历程。
在事业和爱情上,他屡屡受挫。在革命洪流到来之时,他敏感地觉察到时代的要求,满怀救国的热望,但他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和道路是远离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的,这样虽然他具有正直、爱国、进步、向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但仍不可避免地处处碰壁,感到孤独沉闷。倪焕之曾在革命者王乐山指引鼓励下,一度抛弃了个人主义而走向集体主义,但当,革命又败时,这颗脆弱的灵魂选择了纵酒痛罗。当然,他对自身的弱点的批判和对全然两样人“召唤”的响应,也显示出新的觉醒。在追求理想教育的同时,倪焕之还追求着建立在共同事业上的婚姻,而现实中的妻子在婚后渐失新女性的朝气而沉湎于家务琐事,同样给倪焕之的心灵蒙上幻灭色彩的悲哀。
第3个回答  2013-06-20
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
第4个回答  2022-01-07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