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尚双减之后课堂改革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如题所述

随着“双减”政策的强势落地,不少在“鸡血”的教育方向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家长们,突然间好像迷失了方向,而一系列的“双减”细则的公布,也让不少卡在升学关键点的家长们开始萌生了新一轮的烦恼。不过政策的落地总归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所以家长们也不要着急,先好好理一理思路吧!

根据上海发布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稍微做了一些总结和整理,方便给家长们阅读。《实施意见》规定:用1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有效管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全面覆盖,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工作如期完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小时、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可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支持学校统筹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调休等措施。

三是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下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四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强调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统筹,进一步落实全市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城乡、区域统一,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大部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每一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五是整合用好校内外资源。着力优化使用校内资源、整合使用校外资源,明确可适当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参与课后服务,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生涯教育等创造条件。

六是强化配套治理和支撑保障。严禁中小学教职员工开展校外有偿补课;促进家校社协同,形成减负共识。

那么问题来了

    取消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

    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

    在中考和高考的现实下,“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

    “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经济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首先,怎样把时间还给孩子呢?家长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基础习惯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其次,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1、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2、管理时间

3、不懂就问

4、定期总结

5、设定目标

6、预习、复习

7、课余时间多积累。

有些家长也会担忧,没了校外辅导,孩子成绩怎么办?由于中考和高考改革推行,双减政策已经在很多省市地区开始有序实施了,国家也在培养高等人才的同时愈加的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通知规范,青少年儿童科学实验室属于非学科类教育,故在开展校外培训时,理应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中考和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未来加入升学范围,学生们又该如何做准备:青少年儿童科学实验室主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学科知识灵活运用在解决现实社会和科学知识的问题挑战中,通过探索和场景活化学习,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增进学生对于真实问题的理解并强化体验式学习过程,促进孩子多方面、全方位的成长。培育学生工程思维,科学素养,设计和创新能力。从这方面来看,这是真正专注青少年科学实验室的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也是家长培养孩子全面素质发展的绝佳优选。双减政策下,一些以学科类发展为主的教育培训机构可能会走向低谷,但对于一些以非学科类发展为主,能够证明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将会迎来自己辉煌的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