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孙弘为例,汉武帝用人的原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前言

汉武帝作为一代国君,对用人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他虽然是在贵族大臣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的,但是他并不会由此就特别任用贵族,所以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是不在意对方的出身,这一点对汉武帝来说非常重要,一是能够减弱贵族朝臣对皇帝的控制和影响,二是有利于皇帝扶植自己的力量。

公孙弘给的仕途经历就充分说明了汉武帝的用人原则,公孙弘从花甲之年入朝,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就从布衣成长为宰相,由此可见公孙弘的为人之道是非常厉害的,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孙弘和汉武帝在某些方面是hi不谋和的,音系汉武帝才会如此的重用公孙弘给,所以研究公孙弘的仕途经历也就相当于研究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其实,公孙弘的为仕之道展现的还不只是汉武帝的用人方面,还包括汉武帝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例如儒学。公孙弘不是纯粹的儒者,也受到了儒家的影响,所以他在行事的时候,有时体现儒家的做派,有时又会体现一众老道的圆滑。那么汉武帝欣赏的到底是公孙弘的哪一面呢?

一、公孙弘的仕途

公孙弘的仕途起步非常晚,他从四十岁才开始学习,后来通过一次朝廷选拔人才的机会,公孙弘交上了一分如何治国的对策。汉武帝看到之后,就将公孙弘选拔了上来。从公孙弘被选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公孙弘出身贫民,这反映了汉武帝重视人才不看出身。从此以后,公孙弘的仕途之路就开始了,并且之后的仕途一路顺畅。

公孙弘从被提拔到北任命为宰相,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这个时间长短非常让人羡慕,公孙弘究竟有什么样的才能深受汉武帝喜欢呢?也就是说汉武帝如此重用公孙弘的原因。其实一开始,公孙弘并没有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不仅如此,公孙弘干的第一份差就受到了汉武帝的冷落。所以公孙弘之所以有后来的仕途顺畅,也是他从一件件事情当中总结得出的经验。

汉武帝派公孙恭干的第一件事是到四川调研,之所以到四川,是因为汉武帝在四川这里调发了几万军民凿山开道,但是由于过程太过辛苦,所以有很多的士卒和百姓都逃走了,并且传出劳民伤财的传闻,汉武帝听到传闻之后,决定派人去检查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孙弘回来之后向汉武帝称开发四川之地,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对控制西南边将用处不大。

《史记》记载: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公孙弘虽然是实话实说,但是汉武帝听了并不高兴,并且没有下令停止可继续开发四川之地。从汉武帝的态度中,公孙弘得到了极大的教训,就是当皇帝交代任务后,朝臣将事情实实在在的完成了,将结果如实上告之后,未必能够让皇帝感到满意。

这件事给公孙弘的影响,就是在日后公孙弘每替皇帝做一件事,都要揣摩皇帝的意思,公孙弘由此懂得说让皇帝满意的话,所以每当有什么要上告皇帝的时候,公孙弘都只将事情上报,而不加以评说,任由皇帝发表意见,即使与皇帝的意见不一样,公孙弘也很少进行表达和反驳。公孙弘的这种做法很是圆滑,同时这也是为何汉武帝越来越赏识公孙弘的原因,因为汉武帝觉得公孙弘很听话很明白自己,甚至觉得公孙弘是一个品行敦厚的人。

《史记》记载: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于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将公孙弘提拔为左内史。公孙弘已经通过圆滑处事尝到了甜头,自然不肯放弃,并且也越来越过分,后来有一次跟大臣们约好了用统一的口吻回复皇帝,但是看到皇帝因为大臣的意见而大为生气时,公孙弘此时马上调转方向,转而攻击大臣的意见如何的不好。

这件事以及类似此事的事情发生了的次数多了,给公孙弘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越来越手汉武帝倚重,二是因为公孙弘过于建站,所以其他大臣们越来越瞧不起公孙弘。后来,虽然大臣们对公孙弘多有不满多有怨言,但是由于公孙弘擅长揣测皇帝的心思,并且为人老道圆滑,所以在汉武帝看来公孙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仍然认为公孙弘非常敦厚。

《史记》记载:上益后遇之。

就这样,凭借一双奸诈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以及善于揣摩的心机,公孙弘很快北提拔为宰相之位。

二、通过公孙弘仕途,分析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不看重出身。公孙弘出身贫民,并且升任宰相,这充分说明了汉武帝的不重出身的用人策略,汉武帝之所以有这样的用人策略,原因有二,一是汉武帝想要重新改政,不论是思想上实行的黄老之学,还是政治上讲究的稳定固守,汉武帝都想打破现状,那么他就不需要用那些固守旧思想的人,就必须扶植自己的力量;二是汉武帝想要摆脱被贵族支配的命运。

重视儒学。公孙弘一开始学的就是儒学,当公孙弘正是步入仕途时,汉武帝正在进行罢黜养老之学、提倡儒学的策略,而公孙弘所学正符合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扶植儒士在汉武帝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此时的汉武帝正在跟以窦太后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斗争,所以汉武帝既需要大量的儒士。

符合自己的心意。这一带你从公孙弘投机取巧、善于观察、升迁较快上都可以看出,只要公孙弘附和皇帝的意见,那么就会得到升迁和笑脸,如果公孙弘所作没有符合、甚至反驳皇帝的意见,那么就会得到冷脸。从公孙弘的快速升迁上看,汉武帝需要的不仅仅是有才华的人,更需要听话的人。

总结

公孙弘是汉武帝用人之道的一个缩影,公孙弘之所以被启用,是因为他具有儒士思想,而这正符合汉武帝提倡儒学的思想,当多次符合汉武帝的意见时,公孙弘就能很快的得到升迁和褒奖,这说明汉武帝在一些事情上,是不看客观意见,而是只凭借自己是否满意。

公孙弘作为汉朝第一个贫民宰相,他的升迁具有戏剧性,但同时也是他的运气不错,因为此时的汉武帝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北方的匈奴,而是窦太后,因为两人在思想政治上主张不一样,汉武帝主张儒学,而窦太后主张黄老之学,两人之间必须留一个才能进行下去,所以汉武帝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自然就看重儒士,但是汉武帝也是一个自负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被驯服,也很难满足,所以处事圆滑以及身为儒士的公孙弘的出现,正好能够驯化符合血气方刚的汉武帝。

当然汉武帝也不全然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去处理官员们的上书,虽然公孙弘时常为了皇帝的心思而改变,不过公孙弘能够用另一个方法说明符合皇帝的合理性,同时他的圆滑为官之道,也正好帮助汉武帝减缓暴躁的性格。公孙弘的升迁之道能够概括汉武帝的用人之道,但是也并不全面,因为在汉武帝时期,人才很多,被任用的过程和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例如在汉武帝时期还有很多的怪才,例如东方朔。这些人被汉武帝启用,说明汉武帝求贤若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6
汉武帝用人的原则:不看重出身、重视儒学。公孙弘出身贫民,最后升任到宰相,足以说明汉武帝全面掌权后,要打破以前保守的朝堂氛围,不想要那些贵族安排进权力中心的人,所以要从底层选择有用人才。汉武帝不喜黄老之学在治国上的稳定固守,他更提倡儒学的理念。
第2个回答  2021-02-25
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是用听话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被采用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21-02-25
汉武帝所用之人必须得有才华,能独当一面,不愚忠,并且在处理政务时要以百姓利益为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