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有分节吗?第一节到哪里?

如题所述

三字经有分节,第一节从“人之初”到“不知义”。

第一节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第二节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第三节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第四节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第五节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第六节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扩展资料: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的演变:

《三字经》的作者,一说是宋末元初的浙东大儒王应麟,另一说是元初的宋遗民区适子。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三字经》版本,主要是明朝中后期的刻本。如东林党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的赵南星注释并校刻的《三字经注》,约刻成于万历年间。

到了清朝,《三字经》大为盛行,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王相注释并校刻的《三字经训诂》,自康熙年间问世以来影响很大,被后世多次翻刻。在该本的序言中,王氏首先提出了《三字经》为王应麟所作的说法。

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刻于苏州的《三字经》,只刻原文,每半页五行,每行六字,是注明具体刊刻时间较早的一种版本。此外,刊刻于清朝末年,由贺兴思注解、朗轩氏校订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在清末民国流传甚广,朗轩氏将《三字经》誉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的说法,也颇具影响力。

不同版本的《三字经》,其原文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原书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历代王朝的更迭,起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而以“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作结。

据“五德终始”说,赵宋以火德立国,故称“炎宋”;至于“南北混”一词,则委婉地说明了元朝灭宋、南北一统的历史。《三字经》成书于元初,所述历史自然以宋为下限;无论其作者为王应麟,还是区适子,都属宋遗民,故而书中用“炎宋兴”“南北混”等词,表达遗民特有的黍离之思。

随着《三字经》的流传,人们出于童蒙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这部分内容多有增补。

例如,有些明刻本增入了“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等句;清朝的刻本,有些又增入了“清太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等句;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坊间印本更是增入“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等句。

其次,原文于“南北混”之后,紧接“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四句。所谓“十七史”,是从《史记》到《新五代史》等十七部正史的统称,是宋元人特有的概念。当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就曾对元丞相孛罗说出“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这句名言。

后世的版本,增入了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内容,“十七史”也改为“廿一史”或“廿四史”。

最后,个别文字也小有异同。比如,有些清朝版本将原文“作《中庸》,乃孔伋”改为“作《中庸》,子思笔”,将“我姬公,作《周礼》”改为“我周公,作《周礼》”,因为子思、周公的称呼更为一般人所熟知,这是出于普及的考量。此外,将“至玄曾”改为“至元曾”,这是为了避清圣祖玄烨的名讳,属于古书通例。

我们在诵读《三字经》时,应该将原本的文字与后人增补或改动的文字区别开来,不可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三字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2
《三字经》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大约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中心。 第一部分,从“人之初”到“不知义”,强调的是启蒙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教育及时且方法得当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就能成为有用人才。 第二部分,从“为人子”到“次见闻”,说的是从小就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第三部分,从“知某数”到“识某文”,讲的是儿童首先应掌握和学习的知识。讲的是名物常识,分别介绍了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等日常生活必需知识。 第四部分,从“凡训蒙”到“及老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读书的次序,包括小学、四书、六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和五子等先秦诸子著作。 第五部分,从“经子通”到“知兴衰”,讲述中国的历史发展、各朝各代更迭盛衰存亡之事。 第六部分,从“读史者”到“宜勉力”,介绍了古代勤勉好学典范,鼓励学子们勤奋读书、奋发上进,从小就要打下良好而有牢固的基础,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第2个回答  2013-06-22
《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1、人之初,性本善。~~此十义,人所同。 是从儒家思想开始讲起。另外是指孩子应该懂得的基本道理及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方法。2、凡训蒙,须讲究。~~文中子,及老庄。 是指孩子启蒙教育后应该学习的各种书籍读物,以及“五子”对孩子们的重要性。3、经子通,读诸史。~~复汉土,民国兴。 是例举中华文明古国的各个朝代及各个朝代的好、坏皇帝的作为对中国产生的远大意义。4、廿二史,全在兹。~~有为者,亦若是。 讲述各个朝代的好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读书态度的奋发图强!人从小就应该热爱读书!5、犬守夜,鸡司晨。~~戒之哉,宜勉力。 再一次用动物的比喻来教导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从小不要荒废学习,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材。即使家里的财产再多,也不如给自己长知识更重要。
第3个回答  2019-01-28

三字经有分节,第一节从“人之初”到“不知义”。

第一节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第二节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第三节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第四节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第五节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第六节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扩展资料

《三字经》作品影响

1、中国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2、世界影响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89年,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