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回文诗《题金山寺》欣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北宋熙宁初年,苏轼因为上书了批评新法的文章,被变法派攻击。他自请外放为官,担任杭州通判。在去赴任的路上,他路过了镇江金山寺。

现在说起金山寺,大多会和“水漫金山”的白娘子联系起来。但在当时,《白蛇传》的故事刚刚兴起,直到清朝时才达到极盛。所以,当时的苏轼,并没有将金山寺和《白蛇传》联系起来,他只是单纯地站在金山寺上,泛舟长江之中,感叹江浪潮水,渔火星辰,写下了一篇《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在这首诗中,苏轼并没有用多少复杂的语言,意思也相当明确,如果强行翻译,会显得十分干瘪,小珏就不做这种破坏大家雅兴的事情了。这首诗将金山寺附近的美景,美轮美奂描绘出来,有山有水有云有桥,还有一叶扁舟带着那星星点点的渔火,为长江上下极尽装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意境和气象,足以傲视任何关于金山寺的诗词。

如果将这首诗反过来读一遍,会有新的体会吗?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怎么样,反过来读这首诗,是不是也毫无违和感。无论是意境和音韵,仍然是千古绝唱。更为绝妙的是,这两首诗对比起来,一首是写景物从早到晚的变化,一首则是从晚到早,都极具穿透力。

这两首诗,以不同的视角交替欣赏金山寺附近的美丽,诗人虽然不曾发表感慨,但在不留痕迹之时,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无限热爱。因为这首诗成诗的时间比较敏感,是新旧势力斗争最为残酷的时候,所以后世有人穿凿附会,将它和当时的官场斗争联系起来。

其实,引申诗歌的意思,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太过牵强,突破诗歌之中的原意,那就过于生硬了。这两首诗,就是单纯地写景状物,发表自己对金山寺风景的赞美,小珏认为不必要过度解读。

这种诗就是回文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词序反复而达到修辞方法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充满着美感,而且顺读和倒读都可以给人以回味无穷,荡气回肠意境。虽然大多数文人,将这种形式当作游戏之作,但显然苏轼的功底太过深厚,信手拈来之间,就是两篇精彩绝伦的佳作,千年之后,写金山寺的诗歌文章依然很多,但谁敢说能超过苏轼的这首奇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