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真实性

如题所述

《水浒传》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描写了宋徽宗统治末期的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随着电视《水浒传》的热播,宋江与梁山泊英雄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而随着最近吴越品水浒、tegic点水浒的对台戏的pk,更是使他们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及梁山泊起义,真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么? 实际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几百次之多,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但宋代的农民起义终未形成全国性规模,活动范围只限于一隅,参加的人数也有限,持续的时间很短。在宋代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不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讲,基本上算是较小的一次。那么,它的影响何以那么大呢?首先是南宋时编《宣和遗事》把这次起义演义化、故事化,其次是明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汉为主线,才使梁山泊与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说虽与历史有某些联系,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起义以梁山泊为根据地。因为梁山地处黄河之北,所以宋江等人也被称为河北剧盗。梁山泊是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南方那个环绕在梁山(今梁山县南)周围的一个大湖泊。这个大湖泊是由于北宋时期黄河的两次决口形成。那时,黄河决口,河水泛滥,注入了这个本来就有的浅水滩,从而在梁山周围形成了一个方圆800里的大湖泊。那时,在梁山周围生活的都是些主要以捕鱼、采藕和割蒲为生的贫苦农民,他们生活得十分艰苦。可是在梁山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北宋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向辽、西夏交纳“岁币”银帛,还要对这里的老百姓加重剥削,除了原来交纳的赋税之外,又一下子增加十万余贯,人们交了朝廷的赋税后,连生活都不能保证。而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又在梁山泊周围设卡征税,梁山的老百姓无论是捕鱼还是采藕都要按人头数交税,否则就要按照漏税的法令来施以重罚,就是遇上水旱灾害,百姓颗粒无收也不减免征税。梁山附近的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就以梁山泊为基地进行反抗。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梁山是《水浒》故事的渊源所在,以此名扬海内、久负盛誉。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 起义的规模有多大,据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只有36人,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当然根据现实推测,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宋朝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然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有点合乎情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也无法统计,粗略估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那么为什么到了《水浒传》就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这样解释:“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施耐庵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终归是小说,我们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宋江起义结局如何,《水浒传》这样安排的:当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出于为弟兄们的前途和归宿着想,决定接受朝廷招安,最后率领梁山好汉归顺了朝廷,宋江被拜将军攻打方腊,剿灭方腊后,徽宗便杀死了他,其他归降的梁山好汉也是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有人认为梁山好汉确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且还举出了例证。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宣和遗事》也提出了梁山好汉的结局,说他们受了招安,一一被加官晋爵,与《水浒全传》描写一致。北宋末年李若水所写的《捕盗偶成》中明确载有宋江“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末年与梁山好汉活动的年代相去处不远,他虽未亲见梁山好汉们受招安的场面,但他的记录也不会太离谱,毕竟是有些根据的。 在沈家仁的著作《煮酒说水浒》中,作者对水浒的招安做出了细微到骨头的分析,但是这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历史上的水浒,根本没有招安这一说法。 但是,据正史记载,梁山好汉并未被招安,而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军俘虏的。宣和三年三月,宋江率军沿水路向南扩张,引起了附近沿海官员的恐慌。海州知州张叔夜是位年长的官员,他处事经验丰富,对于这件事自是不敢马虎,赶紧通知临近州县,迅速调集数县的武装,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敢死队,设好埋伏,准备用计将梁山好汉全部拿下。果不出张叔夜所料,宋江一行中计了,他们仓促地登陆与官军作战,只留了很少的一些人守船。张叔夜命人乘机烧起火把,将宋江装有粮食军备的船只烧了起来。这样,宋江一帮人身后无退路,斗志削弱,结果被张叔夜打败做了俘虏。从正史看来,梁山好汉并非受了招安,更没有“三十六人同时拜爵”。宋江等人被打败后,张叔夜与两位州官一起受到宋徽宗嘉奖,张叔夜以后官职也是一升再升,受到朝廷重用,可以说与这次剿灭宋江等人是有极大关系的。正史中这种说法,同样受到人们的质疑,首先,宋江等英雄好汉流动性大,行军极其迅速,并且已身经百战,再加上智谋军师吴用的出谋划策,对于行程一定是做好了周密的打算,而张叔夜从探知消息到召募千余“死士”战斗却并非一日两日可以解决得了的,宋江等人为什么却在海边等着挨打呢?再说,宋江一行的战船被烧,按照梁山好汉的一贯做法,一定会背水一战,怎么却会“皆无斗志”呢?按说“官军莫敢缨其锋”的梁山好汉闯荡江湖也有数十载,一夜之间却将宋江等人全部捉拿,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所以这种怀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张叔夜本也是海防重地的长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再说还有两名富有经验的州官帮助他,能够随时调集周边数县的武装,连同张叔夜自己统率的部队,完全具有打败宋江的能力,所以正史中记载的梁山好汉们被俘或许是事实。 除去以上的说法外,关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还有几种说法更是神乎其神。一种说法是王登父子打败了宋江等梁山好汉并且最后全部将他们杀掉了。这种说法是北宋末年词人葛胜仲在《承仪郎王公墓志铭》,也就是王登的墓志铭中所说,赞颂王登英勇善战。可笑的是就在葛胜仲写这篇墓志铭后不久,一个破落文人又为王登的儿子王师心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讲述的是王师心破获宋江等人的事情。将这两篇墓志铭两相对照就会发现很多破绽,王登(父亲)墓志铭上说这次战役是他亲自组织的,已全歼宋江数千名弟兄,功劳可谓大焉;到了儿子那里却变成了儿子引兵打败宋江,而宋江等人却又逃走了。更可笑的是,王氏父子二人的官职都没有高过沐阳县尉,手下顶多八十个人,又怎能打败以至全歼宋江的数千之众呢?而宋江等人如果连一县也不可对付,又怎有能力闹得大宋朝鸡犬不宁呢?可见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还有一种没来由的说法是梁山英雄多被蔡居厚残杀。蔡居厚是北宋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市)人,也有的说是杭州市人。蔡居厚字宽夫,进士及第,历知沧州、应天府、秦州等,曾迁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等,后因事罢职。据说蔡居厚不久就病逝了,而他死后,亲戚王生也暴死了,可是三天后王生奇迹般复活,并神秘地告诉家人说,自己死后到了阴曹地府,那里十分令人恐惧。他在里面行走,可是走着走着竟然看到了蔡居厚,他是囚犯模打扮,正在被两个大鬼以桶血浇头,蔡居厚痛得大叫,王生赶紧走前去问蔡居厚怎么回事,蔡居厚说是因为在郓州杀了梁山好汉五百人所以受到此刑罚。蔡妻听到王生这样说,赶紧请了道士为丈夫超度亡灵,并向被斩杀的五百梁山好汉谢罪,一家人这才平安无事。这一记载更是像神话一样,更是不可细究其有无。就算是蔡居厚真的镇压了起义军,也不会是在郓州,这不仅与蔡居厚经历不符,也与宋江等人事迹不相吻合。所以也是不可信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2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毕竟不完全是凭空捏造的,它也有它的历史依据。作为正史的《宋史》中有三处记载宋江这支起义军,第一处是《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记载:“(宣和)三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二月庚午赵震坐弃杭州,贬吉阳军,罢方田。甲戌降诏招抚方腊。……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第二处是《宋史·侯蒙传》中记载:“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罢(中书侍郎)知亳(bó博)州,旋加资政殿学士。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按:《东都事略》作“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第三处记载最为详细,《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撄)其锋。声言(宋江)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加(叔夜)直学士,徙济南府。”当然各种野史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正史中记载的这只起义军是非常小的,而施耐庵把它写成轰轰烈烈的攻县夺郡的起义,虽是一种夸张,但也受其历史背景影响。当时正处于元末明初,起义军声势浩大,自然会影响时人的创作。
第3个回答  2022-03-24
肖不看水浒,隆不看三国,屈辱血泪史。
水浒传 -木 三 诈 傅- 木兰诈(炸)垒堡—木兰诈边境 可能是指代古代犹太民族和其他民族关于领土纷争的斗争 可能使用了一些手段 而引发了后续的延续至今的战争 最大的可能是盗用了别国的历史……

水浒传的每一个人物代表一个国家或者部落军事组织,和三国演义一样。吴用(屋佣)指代边疆哨岗的将士,卢俊义指代隆君西藏地区,晁盖是北极地区沿北冰洋地区,武大郎指代白令海峡以西,潘金莲指俄罗斯三川地区,西门庆指代保加利亚附近的白俄罗斯,方腊指代的是白令海峡东侧的加拿大(监狱管理军队或者监军),故事的大概内容是驻守在北极附近的上古中国派驻政府取消了欧洲国家和古中国的盟约(或者由于叛乱)而分裂成108个小国家,在晁盖以及卢俊义的带领下与上古中国对抗,故事的开头以宋(送)江(疆)(莫斯科)联姻阎婆惜(УКРАЇНА乌克兰)而又被其出卖离间为主线索……辉煌的时候敲诈侵犯北方边境 宋江希望和古中国缔结盟国 但是 被高俅衙内(蹴鞠-犹太首都立陶宛)否定,毕竟边境战事历史久远,历史上的血腥屠杀很多,豹子头林冲指代美国东海岸地区,林冲夫人是欧洲西海岸,林冲误入白虎堂应该是美国在立陶宛做了什么伤害犹太人的事情,立陶宛便殖民或者攻打欧洲西海岸…… 中间发展为欧洲攻打方腊(原加拿大的白令海峡附近)惨败,最后各奔东西……犹太和美国东部的矛盾可能是犹太抢占了本来属于美国人的土地或者历史。

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可以自己对号入座仔细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帮助世界理清现在很多纷繁的欧洲史和美国史……

施耐庵-安乱史
第4个回答  2018-12-02
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历史,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