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的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除杂 和推断题 怎么学好啊? 急!!!!

初三化学的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除杂 和推断题 怎么学好啊? 最好是给一些用利于快速学习的答案啊,或者是这部分知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帮忙给下,急!!!30分

(一)、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分类 (二)、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学会使用两个表1.金属活动顺序表注意事项:(1).要能够熟悉掌握此表用于判断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2).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3).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且即使活动性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也能和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钾、钠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拨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较复杂。2.酸碱盐溶解性表八大沉淀:AgCl BaSO4 BaCO3 CaCO3 Mg(OH)2 Al(OH)3 Fe(OH)3 Cu(OH)23.常见离子的检验:Cl- SO42- CO32- NH4+(三)、掌握“规矩”,可成“方圆”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 “规矩” 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思路点拨: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四)、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A NaOH、NaCl溶液、稀HCl ( )B 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 )C 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 )D NaOH、Ca(OH)2溶液、稀HCl ( )E 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 )思路点拨: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B、 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 遇CO32-有气体,而NaOH 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6)除去Cu粉中的Fe粉思路点拨: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2
这种类型的题目全部都是靠记忆的,我觉得书上那份溶解性表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像是碳酸根这种的就是记少不记多,记得能溶于水的其他的都不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记住金属阳离子的颜色,铜离子和铁离子尤为重要,鉴别题和推断题就很喜欢考这种东西。如果你是那种很认真学习的,不妨试试在纸上默出溶解性表中的不溶物质,实在不行就记与Na、Ca、Fe、Cu这种出现率极高的金属性质,应该会稍微有点帮助的。我初三就是这样过来的,希望这一块你能学好一点,因为高中还会考很多跟这种题有关的题目,而且会更加难。
第2个回答  2013-06-22
一、 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6�1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6�1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0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 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