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案由

在确定一个案件的案由时,支持这个案由的组成要件是什么,就像刑事案件的构成要件一样,都有哪些呢

如何正确确定民事案件的案由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立案时就必须确定案件的案由,公告中应当公布案由,开庭审理时应当宣布案由。案由还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判决书必须首先写明的第一项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在一项司法解释中指出:案由是案件的内容提要,也是案件性质的集中体现。定准案由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可见,确定案由不仅仅是为案件选定一个名称,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和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规范民事案件案由,2000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通知》(法发[2000]26号)。这是一份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它对各级法院正确确定民事案件案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事案件是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公正裁判的民事纠纷。何谓民事纠纷?民事纠纷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争议。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一定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民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主体为满足他人的利益需要,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民事权利是相对于民事义务而言,没有民事义务也就没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义务共同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无论民事法律关系由多少要素构成,民事权利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或客体的变动最终都体现在民事权利义务的变动上。当事人主张权利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关系,而且这种权利(以及与之对应的对方当事人的义务)是该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当事人所主张的权利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法律关系之上。构成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决定着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划分各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最重要的依据。例如,根据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与人身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关系、合同关系、继承关系等都属于财产法律关系,姓名关系、名誉权关系、亲权关系等都属于人身法律关系。因此,无论是判断一个案件的性质或者概括一个案件的最核心内容,还是为某一案件选择一个准确的名称,研究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特别是当事人权利义务赖以存在或建立的法律关系,是惟一的办法。只有如此,才能确定某一案件的存在或区分此案与彼案的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法发�2000�26号文件指出,除适用特别程序外,民事案件案由一般应当包括两部分: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及其争议,如买卖合同质量纠纷。但这种两部分构成法并不是绝对的,主要适用于因合同关系而产生的案件。合同(包括各种无名合同)关系是一种比较容易判断的法律关系。按照法律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果合同案件的案由不包括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及其争议,就难以高度概括案件的性质及案件的内容。但有些合同纠纷案件,案由中只列明诉争的法律关系内容即可,而无须指出当事人之间因该合同而产生的争议,如各种经营合同纠纷。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较多,另一方面,这种纠纷很少诉讼到法院,没有必要作过于详细的区分。有些案件中当事人的争议本身暗含了当事人之间存在特殊的法律关系,如离婚纠纷、留置纠纷等,没有必要加上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所有的侵权纠纷和确权纠纷即属于这种情况。但在合同纠纷中,争议部分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案由。如运费纠纷虽然表明当事人存在运输关系,但具体是何种运输关系就不得而知,但海运与公路运输关系所适用的法律却大不相同。

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人民法院应当正确判断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并以当事人之间真实存在的法律关系为依据确定案由。如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关系、名为合作开发实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等。对于各种侵权案由的成立应当通过探求当事人所主张的权利是否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从而确定是否存在特殊的法律关系。如股东权纠纷。股东权既包括了财产权又包括了人身权,但既不是物权又不是债权,有必要单列。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非常广泛,凡是民事权利义务争议都是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但法院实际受理的民事案件有限,因而有些案由是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而不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如海事、票据、证券、股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等,是否概括得准确和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还有待检验。

几种值得注意的案由:一是存单纠纷。这是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出现的一个案由。但是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储蓄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存单既是当事人之间建立储蓄合同关系的证据,也是一种物权凭证。因此,因存单引起的纠纷包括两种:一是储蓄合同纠纷,二是因存单物权所产生的纠纷,如某人的存单被他人非法占有或因存单引起的质押等纠纷。二是担保纠纷。依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但也可以独立存在。如果当事人仅因担保问题产生争议,如担保效力问题,是与主合同无关的。如果担保人仅是在主合同纠纷中对担保问题提出质疑,如超过了担保期间等,则虽因担保问题产生了争议,但不构成一个独立的案件。信用证纠纷也存在类似的情形。三是期货交易纠纷。期货交易涉及多方当事人,如期货交易所、客户、期货公司、交割仓库等。所以期货交易纠纷是一个笼统的案由,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案件确定案由。四是著作权纠纷。按照著作权的内容分为著作财产权与著作人身权纠纷两种,但一件侵权案件中当事人的争议可能不止一项,可以按照当事人最主要的争议确定案由。继承案件案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将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并列,但同一案件中可能既涉及法定继承又涉及遗嘱继承,只能根据当事人主要因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发生争议而确定某一个具体案件的案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14
  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是立案、审判实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原《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同时废止。该规定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审判实务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有利于提高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民事案件案由的涵义
  所谓民事案件案由,是指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主要是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结合现行立法及立案、审判实践,将民事案件案由分为四级案由。一级案由10种,如人格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纠纷等;在第一级案由项下细分为30种,作为第二级案由,如婚姻家庭、所有权、合同、劳动争议、与公司有关的纠纷等;在第二级案由项下,又列出了361种案由,作为第三级案由,第三级案由是实务中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案由;在部分第三级案由项下,又列出了300多种案由,作为第四级案由。
  二、如何正确确定民事案件案由
  1、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的依据。一般地是根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货款、工程款)、侵权方式等要素,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民事案件案由在坚持以法律关系的性质来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民诉法理论“诉”的分类里的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如“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系确认之诉,即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或确认当事人民事权利的诉讼,目的在于确认当事人是否享有所争议的出资权益。
  2、确定民事案件案由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立案和审判过程中,确定民事案件案由,只能适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不得擅自编造案由,如自定“欠款纠纷”作为案由,这是准确的,也是不严谨的。如果出现应当规定为新的第三级或第四级案由,可以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整理、筛选、补充相关的案由。
  其次,一审法院在立案和审判过程中,应当根据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或依据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先从《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列出的第四级案由中选择;第四级案由没有规定的,依次类推,则适用第三级案由;再没有,则可以直接适用第二级案由,直至第一级案由。
  再者,同一诉讼中,涉及两个以上的法律关系,属于主从关系的,应当以主法律关系来确定案由,如金融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纠纷案件,应以主法律关系即金融借款合同法律关系来确定;但当事人仅以从法律关系起诉的,则以从法律关系来确定案由;不属于主从法律关系的,则按诉争的两个以上民事法律关系确定并列的两个案由。
  此外,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导致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则应当相应地变更案件的案由。
  还有尚要注意的,对一审人民法院认定的法律关系,确定的民事案件案由是错误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予以纠正,重新确定案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