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6课怎么预习

如题所述

  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接下来我搜集了四年级上册第26课课件,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第26课课件一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描述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做客两件事,作者对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叶先生的崇敬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课文两次描写爬山虎,借景抒情,这是本课突出的特点。另外片尾提到“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又与题目遥相辉映。学习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应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朗读,了解有关叶圣陶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

  (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复习回顾:

  ①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

  ②(板书“楷模”)“楷模”这个词语怎么理解?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请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楷模”指的是谁。(叶圣陶先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出叶先生是“楷模”的?

  (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故事。)

  (板书:修改 谈话)

  3、激疑:

  文中的叶老我们都很熟悉熟悉,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示叶圣陶资料)

  既然是写著名作家叶圣陶,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品读悟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绿绿的爬山虎?画出来,读一读,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相关语句。

  2、指名朗读作者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爬山虎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b、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这种生机与活力。(指名读)

  c、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这的确是一幅美的画面。在这里,作者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作者来说,爬山虎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唯独此刻他眼中的爬山虎格外美丽?

  (作者心怀对叶先生的崇敬来到这里, 都是兴奋、激动,心情愉快,所以看到的爬山虎也是生机勃勃的。)

  3、①在见到叶先生之前,通过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作者认识到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你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叶先生的一丝不苟,划出来。

  (学生默读,圈划句子)(指名回答)

  ②(出示修改稿图片)这就是叶先生帮我修改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想说什么?

  (叶先生非常认真,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作了修改。)

  叶先生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足以可见他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作者和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作者说——

  (出示“我虽然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齐读)

  a.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从哪些句子也可以知道叶先生批改的是那样认真?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③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齐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的细致修改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④就是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的大作家叶先生邀请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去做客。此时的作者是怀着如此的激动、感动、不安和喜悦来到叶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爬山虎绿的那么新鲜,绿的那么可爱。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4、在见到叶先生之后,通过与叶先生的谈话,作者了解到叶先生不但是一位对待作品一丝不苟的大作家,更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平易近人”)

  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先生的平易近人?

  (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

  a. 什么叫“融洽”的谈话?(没有距离的谈话)

  b.“融化”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叶先生说的话打动了我,说到我心里去了。)

  写话:你觉得叶先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话呢,能让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试着动笔写一写。

  (出示:叶老先生亲切地跟我交谈着,他不断地鼓励我,还对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______________。这一番亲切质朴的话,让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交流)

  5、就是这样一位作品与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十五岁那个夏天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作者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来到叶老家,通过这样一番融洽的谈话,让作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此时,作者再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这一次的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

  (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作者已经有了深深的收获。)

  (指名读,齐读)

  6、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户户有生气的爬山虎饱含着作者沉甸甸的收获,叶老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爬山虎。

  (出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回答、交流)

  预设: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叶老的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我前进。

   三、拓展升华

  1、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出示肖复兴资料: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3、总结: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一想起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生命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年级上册第26课课件二
   教学理念:

  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经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爷爷,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读课文。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推荐、眼帘、删掉、燥热、融洽、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板书:

   三、品悟课文

  (一)小组选择其中一件事,合作学习,提示方法:

  读——抓——品——说

  (二)交流:

  学习修改文章: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2、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3、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 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