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

如题所述

《苏武传》中苏武形象: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

(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前两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三至十三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最后四段,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苏武返汉,被封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典属国,赐爵关内侯,并被赏赐大量钱财、田地,受到汉宣帝的优宠。大臣们也都敬重苏武。苏武八十多岁卒死后画像于麒麟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

(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扩展资料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前两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是苏武的主要特征。
1.正当苏武将要回国之际,匈奴内部发生了谋反事件,副使张胜卷入之一变乱事故之中,当听到张胜报告后,他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之后他又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见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2.当苏武被幽囚时,卫律来劝降,先是威胁,然后又是“举剑拟之”,苏武不为所动。再是利诱,苏武仍不屑一顾,置之不理。三是逼迫,苏武立即给一以一顿痛骂,骂其“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等等,可谓义正严词,气壮山河。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一淫的崇高气节。
3.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谓艰苦备尝。但他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见强烈的爱国心正是他战胜困难,顽强活下来得动力,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爱国意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