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历史发展历程(表格)

要表格形式的最好啊~~~

理学家最强调天理,而天理又是什么呢,“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全集·读大记》)。宇宙间只有一个天理,理学家有时候又把它称为太极。而天理具体来讲就是儒家强调的礼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在这个思想之下,理学家又提出了“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思想,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都整体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落实到具体来讲,虽然三纲五常是一个整体的天理,但其实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完整地体现了这样一个关系。比如你不能说我只是一个父亲,我没有体现别的,那不行啊,对于你父亲来讲你是儿子,对于你儿子来讲你是父亲啊。所以在你身上既体现了父亲的理,也体现了儿子的理,这个理是完整的,不是孤立的,这就叫理一分殊。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内容,所以是一个整体的体现。

  而理学家之的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佛教讲理事无碍,讲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宗讲的月印万川的道理对理学家有很大启发。

  佛教讲“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天上的月亮映在地上的千万条江河里面,它都是一个完整的反映,并不是说长江里面的月亮是月亮的一部分,黄河里面的月亮又是月亮的那一部分,它都是完整的体现。所以佛教就认为理是一个整体,而事是理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反映,理和事是无碍的,所谓无碍就是圆融的。并不是理是理,事是事,或者事只是理的一部分。进一步讲,因为每件事里面都有一个相同的理,那么事与事之间其实也就是无碍的,这就叫事事无碍。

  这种思想就深深影响了宋明理学家,推动他们建立了儒家的形而上学体系。

  所以,到了宋明以后,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开始强调天理、良心。陆王学派,就强调良心。良心跟天理应该说也就是一个东西,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一个强调外在的,一个强调内心的,它们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分成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所以后来中国人总是讲天理良心,遇到事就问对得起天理良心吗?是不是按照天理良心去做事啊?这些都是宋明理学以后的一种理念。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对于儒学的冲击很大。开始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说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学,而是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其实这种通过吸收别的理论来构建新儒学的做法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如两汉的新儒学就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才成为一种新儒学的;宋明理学成为一种新儒学,也是因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显然,儒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近代的儒学,我认为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他著了很多书,包括《论语注》、《孟子微言》、《礼运注》等。他用很多当时西方流行的思想,其中也包括很多佛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的思想。这一点在谭嗣同身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在《仁学》里,他就认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跟基督教的爱人,都是一个意思,都是用一个思想完全地贯通起来的。

  到了港台的新儒家,也同样是这样。比如牟宗三先生,他就是完全以新康德主义来重建儒学的。

  我觉得儒学现在还在第四个阶段里,因为完全回避现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去完全恢复原来的儒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第一讲讲的,传统思想想毫不改变地保留到现在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完全斩断传统那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就是文化的特征。所以既要保留传统,又必须有所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