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祠读后感

如题所述

牧心斋本人平生最爱余秋雨的作品,有一种纯文化的感觉在里面,有一种大家的风范,站在民族的制高点来审视这个民族,今天转载文化苦旅的博客一篇,和各位博友分享。 说到柳宗元,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那篇《小石潭记》。初中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把它背地滚瓜烂熟,尤其是其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段,把潭中游鱼的可爱之态表现地淋漓尽致。一想到如此清新的语句从一位一生坎坷的大人物笔下缓缓流泻而出,那种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所描绘的那样,虽然早年在官场上成就过,得意过,但若要用一种颜色来描摹柳宗元的这一生,最合适的还是灰色——彻头彻尾的绝望的灰色。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在为他获得后世留名的同时,也将他的人生轨迹定格在了那蛮荒之地。“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不错,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在封建体制下的官员,无需独立的人格,只是“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汇聚”。不能安于做一个标记,做一种制度的附属品的文人的人格,便再难容于庙堂,不只是柳宗元,还有刘禹锡,等等……但是真正的伟大的人格在无论何处都会散发其光芒。既然朝廷难以容下致力革新的柳宗元,那他就能在蛮荒之地开出耀眼的花朵。心固然日夜牵挂着京城,柳宗元在巨大的悲观和绝望中,在山水游乐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到底还是为柳州做出伟大的贡献。改革在京城行不通,那就换一个地方,用事实来说话: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