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的画那么抽象,真的可以抓到逃犯吗?

如题所述

不知道经常看古装剧的读者发没发现这样一个漏洞,就是古代官府贴出的通缉令上,抓捕对象的画像都十分抽象。毕竟我国古代没有相当厉害的油画特写技术,加上通缉令需要分发好几百份。为图省事方便,每一份通缉令上的人像其实都是简笔画。那么,就凭这么抽象的人脸画像,逃犯真的能抓得到吗?

有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在《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里,打死了镇关西鲁智深在跑路时看到了自己的通缉令,当时他挤进人群,端详了画像半天,连自己也没认出来这是谁。可见,连犯人都可以大摇大摆挤人群,当着一堆老百姓的面,愣是没认出画像上的自己。可见,通缉令上的逃犯画像是有多么拙劣。

众所周知,通缉令里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犯人的照片或画像了,这也是百姓辨别他们最方便的参考。如此,那古代的通缉令真的能抓到逃犯吗?

其实,这里可能是我们多虑了。通缉令上除了画像不准外,给的其他信息还是很方便抓捕逃犯的。一般上面写了逃犯的年龄、出生地、性别以及一些基本信息。而就这个出生地,就能缩小很大一部分范围了。

古代人口数量远不比现在,再加上交通所限,人口流动性是非常小的。这就意味着,本地人基本互相都认识,要是一个外地人进入是非常显眼的。这就相当于早几十年前的我国农村,家家户户都认得差不多,要是来了个外村人,大家都知道。

而且,口音上的差异也是辨别外地人最好的特征。即便逃犯不说话,因为心虚,表现的肯定也是非常不自然,多种因素作用下,这些向外地流窜的逃犯是很容易落网的。

另外,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有一种叫路引或度碟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西游记》里,唐僧手上的通关文牒,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证差不太多。而且,你要去另一个城的话,城门的守卫肯定是要查阅你的度牒的,要是姓名能和通缉令上对上,先不管是不是同名同姓,都会被收押起来拷问的。

此外,就是通缉令上最后一句话了。官府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会在最后写上悬赏金额,这个习俗也一直传承到了现代的通缉令上。古代通缉令上逃犯的悬赏金额一般都在千两白银以上,先不管官府会不会兑现这个金额。要知道,那会穷苦人家一年的开销也就2两银子。1000两足够他们生活500年了,就算是普通的小康家庭,1000两也够一辈子生活无忧了。

如此巨大的悬赏金额诱惑下,老百姓的参与热情都十分高涨。大家都秉着“错抓一百,不放一个”的理念,一旦看见可疑之人就会立马向官府报告。毕竟,这比买彩票发财的概率要高的多。在这种利益驱动的全民警备环境下,逃犯是无所遁形的。

所以,古代通缉令的重点不是画像,而是在最后那句悬赏金额,以及犯人相关信息的描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古代的逃犯其实还是很好抓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通缉令画的那么抽象,可以抓到逃犯,因为画像特别多,画的大制轮廓像,会描述罪犯特征,古代只要你举报逃犯或者抓住逃犯,提供信息都会有一笔奖励赏金,大家都为了赏金去举报。
第2个回答  2020-11-26
古代通缉令的画那么抽象,当然可以抓到逃犯。因为我国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而且周围的邻居就那么几个人。一旦出现陌生人,他们会特别的警惕,就会想到画上的人。即使不是他们也会向官府举报。
第3个回答  2020-11-26
画影图形虽然抽象,但也会将犯人关键的相貌特征描绘清楚,例如左脸有条疤或是下巴有颗痣。捕快和民众遇到犯人的话,便可以很快识别;另外由于交通落后,犯人一般跑不了多远。捕快则可以动用朝廷完善的,驿站系统迅速追击,并且通缉令上通常会发布高额的悬赏
第4个回答  2020-11-25
光靠通缉令上的画难以抓到逃犯,要抓到逃犯很大部分靠着古代的户籍制度,每个古代人要进城出城的话都要给守城门的人出示自己的类似身份证一样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抓去盘问,还有就是有的老百姓为了得到通缉令上的赏银也会帮着找逃犯,通缉令上也注明了若有知情不报者论罪处罚,凭着这句话老百姓都会帮着找逃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