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要设立节度使的制度呢?

如题所述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之所以设置,首先是军事方面的考虑。

唐代最初的指挥体制,也是因战事临时招兵买马,战事结束后一部分就地解散回家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还有一部分则驻屯边境或城市,闲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集结训练然后出发参战。

然而在战争中,唐军面对的主要是吐蕃、契丹、西域、南诏等游牧民族政权,他们往往经常投入数以万计的精于骑射的骑兵,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忽而抢此、忽而掠彼,飘忽不定。

这种体制适用于对外扩张时期,但面对游牧民族政权就很吃力了,没等军队训练然后集结好,入侵者就已经跑了。要想在这种不太持久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

另一方面,唐代最初的府兵制度,全国八百多折冲府有五百在关中,所谓“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然而根据现代研究,作为唐室根本的关中地区府兵,主要发挥作用是在翦灭隋末群雄的战争中,大唐统一之后,府兵的主要职责就转向了番上宿卫;贞观年间开始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是以少量府兵为核心、辅以大量临时征发的兵员;

而到了盛唐时,对外战争的频度一点没有降低,但已不复初唐时灭国战争的红利了。这时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濒临崩溃,除了临时拉的壮丁,更多的是靠招募的职业兵来保证军队核心战斗力——这一变化,导致了唐王朝的主要兵源从关中向战事频发的沿边诸镇转变。从此,节度使又得到了地方的征兵权。

军事制度上的变革带来了连锁反应,唐代的节度使,从职务上往往兼任了一堆的度支使、转运使、处置使、经略使、安抚使、采访使的职务。这是长期局部战争体系下所必然造成的结果。

哪怕是后代的宋、明吸取唐代教训,异常警惕藩镇之祸,但是在边患频仍之际也不得不以类似财、政、军权一把抓的形式,组建跨行政区的军区级组织。唯一变化的地方在于,宋明的军区统帅多由文臣担任——这是由于唐代开始文武分途,文官武官的专业技能走向了不同途径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