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奉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扩展资料

道教的礼仪文化:

道教供奉时供果一般五个一盘,摆放时根蒂朝上,若要供瓜类的水果,必须供整只,而不能半个。天神本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供果更多的讲究的是心意,但是某些神将的护法会偷吃,哦不,享用供品。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子午印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

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

一拜三叩之后要起身,起来之后,再重复第一次的动作,手再抱成子午诀,再抬起,再降落到胸部的时候松开,左手抚心右手先下,左手跟上,掌按十字,然后顺势跪了下去,头轻点三下,这就是第二拜第六叩了,然后再起身,再重复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在道教信众心目中,道教就是道教,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要想真正能够理解“道教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对“什么是道教”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确,给道教下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定义,无疑是困难的。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其实道教虚融,具有博容各派的综合性,它庞大精深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以及几千年来与中国社会生活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令人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的内涵。我们置身于道教之内的信士,对道教的理解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理解所信仰的道教。

什么是道教?尝试言之,道教即信奉黄帝老子之道,并以“道”为“教”,追求得道成仙、治道太平的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

道教是一种宗教。在历史的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与了各种不同的意义。印度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以佛之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在西方“宗教”一词,一说为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再结”;一说在拉丁语中为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字语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祇(古‘祇’作‘示’)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教”,《云笈七签》言:“教者,告也”,有“政教”、“教化”之意。中国古代视对鬼神的信仰为教化百姓的至理,《周易》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古代,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而以神道设教便成为宗教的最高意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宗教”,即继承中国宗教古义,取“有所宗以教化”之意。

道教之所以称为“道教”,就在于信奉黄老之“道”。“道”是道教最根本的、最高的、最核心的信仰。老子《道德经》论“道”,从整体宇宙观出发,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之中。除道论外,《道德经》还讲“德”,《德经》、《道经》并重。“德者,万类之本性也”,“物之在我之谓德”,“德”即“道”落实在人生、社会、自然层面的德性。道教之“道德”与儒教社会伦理道德内涵不同,它更侧重于自然,这一点应该区分开来。

神仙信仰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显著特色,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思想之一。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大致可以分为“神”和“仙”两大类。“神”有先天神和后天神之别;先天神乃“阴阳不测之谓神”,乃是日月山川飞潜动植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如天神地祇、五岳四渎之属。后天神乃“聪明正直之谓神”,道教有一条祭祀原则:“有功于民则祀之”,把有功于民的人奉为“神”,如中华先祖、圣贤先哲、各行业祖师、各地城隍土地等等,仙亦可分为“仙人”和“真人”,他们都是由人修炼而成,得“道”之人。其差别在于仙人肉体长生,真人精神不死。道教相信神仙实有、可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理论和方法。

道教宗旨,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道德、神仙”。道教内容“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主要包括道家哲学思想、神仙理论与养生方术、符箓醮仪三部分。

道教以“道”为“教”,其政教教化体现在其济世度人的目标上。几千年来,道教一直沿着一条既求“致太平”又求“成神仙”的主脉发展,虽然历史上因社会气候差异,各个发展阶段各有所侧重,却都没有偏离这条主脉。探求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与追求自己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相辅相成。道教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全生葆真的人生旨趣在道教全真派表现的最为突出。全真道要求真功真行双全,真功即性命双修的身心修炼,真行即济世利民的社会实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传统性,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上面。我国现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其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按《云笈七签》所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道教始源于黄帝,至今已有近4700年历史。自黄帝至崆峒问道于广成子,而开万世治世之道。之后黄帝修道功成,于鼎湖乘龙升天,即被尊为道家始祖。嗣后唐虞夏商周之祀神祭典、政治礼乐,皆本于道。春秋时老子作《道德经》阐述“道”之精义。战国时列子、庄子、文子、孙子、关尹子、鹖冠子皆宗黄老之道,而倡扬其说,蔚然形成道家。由是阴阳家、纵横家、墨家、杂家等,以及天文、五行、数术、蓍龟、方技、房中、神仙诸家、渐皆归附于道。至东汉时张道陵乃组成道教,其道大行,信奉者遍及中国。宋金时期王重阳又延续全真道一脉,金元之际救黎民出水火,以真功真行为教,大行于世,绵延至今。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的总汇,几千年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道德、医药学、养生学、冶炼学、天文历算、术数、符图、文学、艺术、建筑、生态环境、社会心理、民族关系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道教不象三大世界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期孕育的过程。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入世而又超世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不同,道教属多神教。道教中的神灵没有排他性,不仅教内的诸神是互补的,甚至同异教的诸神也是互补的。从道教教旨上看,他追求“致太平”、“求成仙”,重视现世利益。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从道教的风格上看,它以修习术法见长,对神秘力量和圣物不象其他宗教那样采取屈服、谦卑和祈祷的态度,而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尽力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将超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道教内容的结构上看,它比三大世界宗教存留着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思想材料,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庞杂多端,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道教在教团组织和布道活动上,一般也分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层次。道教的这些特点是同中国的国情、民情相适应的。

道教不仅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且还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在我国现有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就有瑶、壮、白、苗、侗、京、羌、黎、土、水、彝、毛难、仫佬、阿昌、土家、布依、纳西、蒙古、朝鲜、达斡尔等二十个少数民族信仰道教。其中瑶、壮、京、白、毛难、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兼信其它宗教;苗、侗、黎、彝、羌、土、水、阿昌、土家、布依、纳西、朝鲜、达斡尔等民族中有一部分人以信仰道教为主,同时又信奉别的宗教,或以信奉别的宗教为主兼信道教。当然也应当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教的教理教义、斋醮科仪、组织机构等皆有发展变化,即使同一时期,同一教派,也存在地域的差别。况且道教又是各个不同时期分别传入各个少数民族之中的,因此各个少数民族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就因传入的时间不同而各有差异,即使同一民族也因所处地域不同,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同时它又具备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不仅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一些国家和海外华人社会信奉道教者日趋增多,而且西方社会也出现“信仰道教的一代”成立了诸如英国道教协会、意大利道教协会等等之类的道教组织。从道教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虚融的品格,以及它的发展现状来看,道教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我们对道教和道教文化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第2个回答  2015-04-11
在道教信众心目中,道教就是道教,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要想真正能够理解“道教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对“什么是道教”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确,给道教下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定义,无疑是困难的。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其实道教虚融,具有博容各派的综合性,它庞大精深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以及几千年来与中国社会生活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令人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的内涵。我们置身于道教之内的信士,对道教的理解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理解所信仰的道教。
道教是一种宗教。在历史的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与了各种不同的意义。印度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以佛之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在西方“宗教”一词,一说为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再结”;一说在拉丁语中为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字语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祇(古‘祇’作‘示’)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教”,《云笈七签》言:“教者,告也”,有“政教”、“教化”之意。中国古代视对鬼神的信仰为教化百姓的至理,《周易》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古代,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而以神道设教便成为宗教的最高意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宗教”,即继承中国宗教古义,取“有所宗以教化”之意。
道教之所以称为“道教”,就在于信奉黄老之“道”。“道”是道教最根本的、最高的、最核心的信仰。老子《道德经》论“道”,从整体宇宙观出发,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之中。除道论外,《道德经》还讲“德”,《德经》、《道经》并重。“德者,万类之本性也”,“物之在我之谓德”,“德”即“道”落实在人生、社会、自然层面的德性。道教之“道德”与儒教社会伦理道德内涵不同,它更侧重于自然,这一点应该区分开来。
神仙信仰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显著特色,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思想之一。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大致可以分为“神”和“仙”两大类。“神”有先天神和后天神之别;先天神乃“阴阳不测之谓神”,乃是日月山川飞潜动植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如天神地祇、五岳四渎之属。后天神乃“聪明正直之谓神”,道教有一条祭祀原则:“有功于民则祀之”,把有功于民的人奉为“神”,如中华先祖、圣贤先哲、各行业祖师、各地城隍土地等等,仙亦可分为“仙人”和“真人”,他们都是由人修炼而成,得“道”之人。其差别在于仙人肉体长生,真人精神不死。道教相信神仙实有、可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理论和方法。
道教宗旨,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道德、神仙”。道教内容“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主要包括道家哲学思想、神仙理论与养生方术、符箓醮仪三部分。
道教以“道”为“教”,其政教教化体现在其济世度人的目标上。几千年来,道教一直沿着一条既求“致太平”又求“成神仙”的主脉发展,虽然历史上因社会气候差异,各个发展阶段各有所侧重,却都没有偏离这条主脉。探求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与追求自己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相辅相成。道教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全生葆真的人生旨趣在道教全真派表现的最为突出。全真道要求真功真行双全,真功即性命双修的身心修炼,真行即济世利民的社会实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传统性,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上面。我国现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其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按《云笈七签》所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道教始源于黄帝,至今已有近4700年历史。自黄帝至崆峒问道于广成子,而开万世治世之道。之后黄帝修道功成,于鼎湖乘龙升天,即被尊为道家始祖。嗣后唐虞夏商周之祀神祭典、政治礼乐,皆本于道。春秋时老子作《道德经》阐述“道”之精义。战国时列子、庄子、文子、孙子、关尹子、鹖冠子皆宗黄老之道,而倡扬其说,蔚然形成道家。由是阴阳家、纵横家、墨家、杂家等,以及天文、五行、数术、蓍龟、方技、房中、神仙诸家、渐皆归附于道。至东汉时张道陵乃组成道教,其道大行,信奉者遍及中国。宋金时期王重阳又延续全真道一脉,金元之际救黎民出水火,以真功真行为教,大行于世,绵延至今。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的总汇,几千年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道德、医药学、养生学、冶炼学、天文历算、术数、符图、文学、艺术、建筑、生态环境、社会心理、民族关系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道教不象三大世界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期孕育的过程。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入世而又超世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不同,道教属多神教。道教中的神灵没有排他性,不仅教内的诸神是互补的,甚至同异教的诸神也是互补的。从道教教旨上看,他追求“致太平”、“求成仙”,重视现世利益。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从道教的风格上看,它以修习术法见长,对神秘力量和圣物不象其他宗教那样采取屈服、谦卑和祈祷的态度,而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尽力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将超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道教内容的结构上看,它比三大世界宗教存留着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思想材料,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庞杂多端,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道教在教团组织和布道活动上,一般也分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层次。道教的这些特点是同中国的国情、民情相适应的。
道教不仅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且还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在我国现有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就有瑶、壮、白、苗、侗、京、羌、黎、土、水、彝、毛难、仫佬、阿昌、土家、布依、纳西、蒙古、朝鲜、达斡尔等二十个少数民族信仰道教。其中瑶、壮、京、白、毛难、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兼信其它宗教;苗、侗、黎、彝、羌、土、水、阿昌、土家、布依、纳西、朝鲜、达斡尔等民族中有一部分人以信仰道教为主,同时又信奉别的宗教,或以信奉别的宗教为主兼信道教。当然也应当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教的教理教义、斋醮科仪、组织机构等皆有发展变化,即使同一时期,同一教派,也存在地域的差别。况且道教又是各个不同时期分别传入各个少数民族之中的,因此各个少数民族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就因传入的时间不同而各有差异,即使同一民族也因所处地域不同,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同时它又具备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不仅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一些国家和海外华人社会信奉道教者日趋增多,而且西方社会也出现“信仰道教的一代”成立了诸如英国道教协会、意大利道教协会等等之类的道教组织。从道教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虚融的品格,以及它的发展现状来看,道教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我们对道教和道教文化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3
道家主要信老子吕洞宾等三清五圣;教义讲究阴阳变化,虚无,五行变幻;得道成仙,遨游九天,无死无生是他们的最终修练境界,名山主要浙江的须弥山,天柱山;湖北的武当山;四川的清城山;武夷山(一时记不起在那个省了)还有清海那边的昆仑山。
大致了解就这么多,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各位网友包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6-26
道家主要信老子吕洞宾等三清五圣;教义讲究阴阳变化,虚无,五行变幻;得道成仙,遨游九天,无死无生是他们的最终修练境界,名山主要浙江的须弥山,天柱山;湖北的武当山;四川的清城山;武夷山(一时记不起在那个省了)还有清海那边的昆仑山。
大致了解就这么多,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各位网友包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