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怎么看待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如题所述

孔乙己这个人物,具有时代意义与当代意义。

一、时代意义

说起时代意义,就不能不说到鲁迅的时代与故事背景。写文章时,为1919年初,彼时清朝已亡6年,但还有大量的遗老遗少,且以二千年的封建惯性,各种封建思想依然甚嚣尘上,滚滚时代在前行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复古思潮,孔孟之道余毒犹在,青年一代难免不被波及,对于留洋归国,思想一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鲁迅,本着力挽国民腐朽精神的使命,必然要予以猛烈抨击旧制度,不单单是为了拯救青年。于是继《狂人日记》后,他写了《孔乙己》。如果说前者针对整个封建制度,后者则专讽于科举。

已经走向没落的科举和教育,造就了怎样的人才呢?考不上秀才,却偏要穿长衫秀出自己,又只能同“短衣帮”站着喝酒,沦为不伦不类的笑话。抄写的工作看不上,更好的工作找不到,读书人干起了连短衣帮都瞧不起的偷盗活。

偷书被发现了硬是说“窃”,自欺欺人,倒是有点阿Q的感觉了。读过不少书,却只记得茴字有几样写法。孔乙己的可笑,便是封建科举的可笑,孔乙己的凄凉,也是封建教育的悲哀。这一典型形象,有力地策应与深化了批判与反封建主题。这是时代烙印下的意义。

二、当代意义

当代意义,主要是反思与映鉴。

一,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在今天还有没有呢?他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与当代本科生是否有相同的地方。举人、秀才、科举这些称呼消失了,称呼背后的文化涵义呢?是不是在以其他形式惯性存在?反映到当代婚恋上,是不是也有相似?

二,孔乙己固然迂腐不堪,可气又好笑,但那些整天在调侃、嘲讽甚至侮辱中消费他的人呢?这样的人,现在少吗?看看网上,一言不合就群嘲,100年过去了,我们进化了多少?

如何对人有基本的尊重并保持恰当的友善,在今天依然是课题。个人与社会,对照今天,依然有启示。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转述鲁迅的话。

可见作者自己,也并没有将其主旨局限在对封建思想与科举制的抨击,乃是写出了社会的普遍常态。这正是《孔乙己》具有超越性的地方。

三、放到今天,孔乙己是否应该被尊重?

作为个体的人,谁也不是完美的,给予人格上的尊重,却是应该。二千多字的《孔乙己》里,我们看不到这种尊重。掌柜和短衣帮的肆意嘲弄,小伙计的鄙视,只有孩子们能让他放松些。而无论是对掌柜、小伙计还是短衣帮,孔乙己自始至终没有半分伤害。

然而作为偷书贼,好逸恶劳的人,孔乙己是大可唾弃的。他的不肯认清自己的死清高的作派,使得自己在社会上无处安身,这也不行那也不成,终于把自己活成了边角料。怪谁呢?

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

按现代人的观念看,只要孔乙己能自食其力,料理好他自己,不偷不抢不违法不犯罪,他愿意做唯一穿着长衫饮酒的人,那也是他的选择,别人不应该也没有权利投以异样的眼光。尽管他这样可能显得不伦不类,也有些端着架子,或者说有些装,但他没有碍着谁,一个宽容的社会,是能够容纳这些人存在的。

孔乙己,一个超越时代的零余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4
被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只能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虽然有文化,但是他却不想办法把文化转化成生产力,而是等、靠、要。
第2个回答  2021-03-05
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他是受到了旧社会的迫害。
第3个回答  2021-03-05
是一个可怜人,是被封建社会毒害的,虽然有才华,但是思想已经腐朽了。
第4个回答  2021-03-12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不过是有钱有势的读书人,讥笑落魄的读书人罢了。
相似回答